陽明山早期的重要產業-製藍產業 製藍產業自清代開始蓬勃發展後,臺灣各地都可看到「藍染作物」的栽植;到了1850年代,製藍業更成為頗具規模的外銷產業。當時,陽明山區幾乎每條溪流沿線都種植山藍(俗稱大菁),其中尤以鹿角坑溪、八連溪、大桶湖溪、坪林坑溪、菁礐溪、木屐寮等地規模最大。 然而隨著北部製茶業的逐漸興起,加上製茶業較製藍業的利潤為高,許多農民紛紛改種茶樹,導致製藍業漸漸衰退;其後更因人造藍靛的出現,以及中國大陸染布的進口,終至一蹶不振。 1914年,位於士林菁山里平林坑溪的最後一處菁礐結束生產,陽明山的製藍產業從此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