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的藍染產業 臺灣的製藍產業於清代開始蓬勃發展,是規模僅次於稻米與煤炭的外銷產業。 當時隨著製藍產業的興盛,陽明山區各溪流沿岸幾乎都可見到「山藍(俗稱大菁)」之栽植,並相繼設置大小不一的「菁礐(石砌的水池)」,以浸泡大菁、生產藍靛。 如今雖然製藍的文化風情已不復見,但仍可藉由散生於溪邊林間的山藍,遙想當日盛況。 製藍過程: 採藍→以重物壓住葉片浸泡(夏季1.5天、冬季4天)→取出重物並撈除腐葉→將石灰粉加入藍液→攪拌至泡沫變白且易破碎消失→靜置沉澱→倒掉上層半透明液體→將剩餘藍液與泥藍倒入棉布袋→瀝乾→完成泥藍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