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角鴞 (Collared Scops-Owl)
其他名稱:貓頭鷹、貓頭鳥
學名:Otus lettia
分類: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角鴞屬
保育等級:Ⅱ 珍貴稀有
特徵:全長23~25公分。全身為灰褐色,有深褐色斑紋,似斑駁的樹皮。眼睛暗紅色。顏盤明顯,灰色,外圍為黑褐色,環繞後頸有一道淡米黃色頸圈。有耳羽。喙灰黑色,基部稍黃。跗蹠被羽,趾裸露為黃褐色。
分布:中南半島、臺灣、華東、東北亞。
棲地:廣泛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的各類樹林,非常適應人類開發過的破碎殘林,也逐漸適應都市內的公園與校園。
習性:留鳥。夜行性,白天站在樹洞裡或有樹葉掩護的樹枝上休息,天色昏暗後才出來活動。獵取多種小動物,包括中小型鳥類、昆蟲(蜚蠊目、直翅目、螳螂等)、蛙類、鼠類、蜥蜴等。
Point:
- 領角鴞雖不易見到,但可藉由叫聲偵知其存在。本種叫聲為單音「噢」,隔一小段時間重複,聲音單調易認。
- 是臺灣最普遍的貓頭鷹,且是唯一能終年生活在都市城鎮且成功繁殖者。近年在各大都市內族群擴張很快,許多校園、公園、行道樹都有其蹤跡,成為最親人的貓頭鷹。
- 由於可棲息於人類環境,經常發生被車撞擊、雛鳥落巢被人撿拾、為捕抓黏鼠板上的老鼠而被黏住等狀況,是野鳥救傷機構所接獲的數量最多的猛禽。
- 在園區內非常普遍,園區內道路是全國最早設立「領角鴞穿越,請減速慢行」交通標誌者。
標本來源:
- 多為路殺個體,曾經還有飛入行車內的紀錄。
- 透過骨骼標本可見領角鴞眼球比例佔頭部的1/2,其耳道與皮毛相連。

領角鴞

領角鴞捕抓鬼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