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秧雞 (White-Breasted Waterhen)
其他名稱:白胸苦惡鳥、白胸秧雞
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分類:鳥綱 鶴形目 秧雞科 苦惡鳥屬
特徵:全長28~33公分。嘴黃色,基部上方紅色、臉部、頸部至腹部為白色,背面為黑色,下腹及尾下覆羽紅色。
分布: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印尼群島、菲律賓、琉球、中國東南部、臺灣。
棲地:平原及海拔1000公尺以下岸邊植被較密或雜草叢生的河湖、沼澤、水田、灌渠和池塘邊,也可居於公園內較大的池塘。
習性:留鳥。性情羞怯,行動小心翼翼,總是在略有遮蔽或較陰暗的角落活動。晨昏較活躍。以植物嫩葉、果實、水生昆蟲、小魚等為食。叫聲「苦啊——苦啊」,遇人干擾時急奔入隱密處。
Point:
- 常發出「苦啊~苦啊~」的重複叫聲,所以有又「苦惡鳥」、「苦雞母」(台語)的別名。晨昏最愛鳴叫,有時夜間也會鳴叫。
- 繁殖期在3~7月,用稻草、蘆葦、莢白、菖蒲等築巢於水域附近的灌木叢、草叢或淹水的稻叢中,鳥巢呈淺盤狀或杯狀,內部還墊有細草、植物纖維及羽毛等,每窩產4~7卵,雙親輪流孵卵及餵食。
- 本園區內於竹子湖、冷水坑及較低之水田可見。
標本來源:
在園區中被路殺的個體,由於屍體的尾椎以被車撞壞,在製作標本時特別製成平常較常看到的場景,由農舍中竄出的樣子,也藉機蓋住被撞壞的後半身。

白腹秧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