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獾 (Small-toothed Ferret-badger)
其他名稱:臭羶貍
學名:Melogale moschata
分類:哺乳綱 食肉目 貂科 鼬獾屬
特徵:體長約35~42公分,尾長15~23公分。皮毛為鼠灰色,頭頂至背中央有一白色縱紋;眼後之臉部與額頭亦為白色,或略帶黃色。尾末端之顏色較淡,毛多而蓬鬆。臉部尖如鼠,鼻子為粉紅色。耳圓,四肢短,爪細長而尖銳。
分布:緬甸、越南、華南、臺灣
棲地:淺山至2000公尺的森林邊緣、墾殖地、菜圃、道路沿線。對棲地要求不高,適應力強,可棲息在非常接近人類聚落處。
習性:夜行性,白天躲在自行挖掘的洞穴中,夜晚則四處挖掘覓食,以地面較小型而動作遲緩的小動物為主食,包括蝸牛、蚯蚓、蜥蜴、昆蟲及蛋等,也會捕捉小鳥及小鼠。5~6月為生產期,每胎1~3隻。
Point:
- 臺灣的鼬獾為特有亞種,亞種名為micrurus。
- 以淺掘地面鬆土裡的小動物為食,會沿著山區的道路邊緣一路覓食,警覺性不高,動作也不特別靈敏,很容易被車撞死。
- 許多郊區路邊都可見到鼬獾的掘痕,且路殺的紀錄甚多,可推斷全台族群數量相當高。本園區內也廣泛分布,死亡個體好在冬天發現,無明顯外傷,推測可能是天候環境因子引起的緊迫造成死亡。
- 鼬獾是臺灣的狂犬病的主要宿主,且已發生過染病的鼬獾主動咬人的案例,在野外見到鼬獾應保持距離,慎防被咬。
- 從2018年廊道自動相機影像中得知,鼬獾使用廊道次數非常高,占廊道使用總次數的51%,為所有種類之冠。在5處廊道中都有紀錄,其中以2號的次數最多。
標本來源:

鼬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