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貓 (Small Indian Civet)
其他名稱:筆貓、臭香貓、七仔
學名:Viverricula indica
分類:哺乳綱 食肉目 靈貓科 小靈貓屬
保育等級:Ⅱ 珍貴稀有
特徵:體長50~55公分,尾長30~31公分,體型修長。毛質尖挺有彈性,適合用來作毛筆,故又稱「筆貓」。全身毛色為土灰色,從肩部到尾部散布約六條黑色縱紋,胸腰皆有灰褐色斑點。
分布:喜馬拉雅、印度、中南半島、爪哇、華南、臺灣
棲地:分布於淺山至1000公尺闊葉林、林緣多灌叢芒草的地帶。
習性:夜行性,雜食性,在地面覓食,攝食各類動植物,包括昆蟲、鳥類、鼠類、果實等。
Point:
- 臺灣的麝香貓為特有亞種,亞種名為taivana。
- 因尾部約有七道黑環,故有「七仔」的俗名。
- 身軀瘦長,頭非常小,適合在密林或密草內穿梭,性隱密警覺,單獨行動。在地面活動,很少爬上樹,遇到危險時則迅即躲入草叢中。
- 以往認為麝香貓數量很少,行蹤神祕。其實是因牠很警覺,善於遁入密叢中逃逸,不易被看到。相反的,牠常在道路或曠地上留下明顯的排遺。所以搜尋排遺是調查麝香貓的重要方法。園區內繫有發報器的個體曾有過與人類活動範圍距離僅40公尺的紀錄。
- 麝香貓是陽明山國家公園重點研究物種,透過自動相機監測與排遺調查,磺嘴山、風櫃嘴、竹子山戰備道及大屯山為族群相對豐度較高的地區,偏好高密草灌叢地、灌叢與林地或是短草地鑲嵌地景,高密草灌叢為麝香貓偏好使用的重要地景因子。
標本來源:
- 館藏內有一組親子標本,母獸帶著兩隻幼崽。幼崽被狗咬死後被台大動物科學系朱有田老師拾獲。
- 另外在小油坑、夢幻湖等地也有被浪犬咬死的麝香貓被製成標本,被咬死的個體多處缺毛,內臟與腸道被拖出腹腔,死狀極為不堪。

麝香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