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崗的牛不是我的牛!誰為陽管處解開枷鎖
聯合報 / 記者鄭朝陽
2021-01-07 20:00
陽明山擎天崗的水牛近期接連死亡令人揪心,30幾頭牛陸續喪命實屬異常,當民代忙著當柯南查死因,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疲於解釋之際,大家都忽略了到底誰是屠牛元凶,還有後續這批牛群該何去何從、擎天崗草原景觀存廢,這些涉及動物福利、自然景觀維護、龐大的維護成本等複雜的課題,已到了陽管處當下必須有所決斷的時機。
早年擎天崗草原 3千多頭牛寄養
談這些問題之前,首先要界定牛群的身分。追溯歷史,擎天崗草原自清朝末期以來,就是最佳的牛隻放牧場,從台北市的北投到新北市的金山、萬里一帶農家,農閒時會把耕牛送到這裡託人寄養,當時草原曾廣達千餘公頃,寄養牛隻最多達3000多頭,後來國民政府設置了陽明山牧場,台北市改制院轄市後,牧場即歸台北市農會經營,農戶要寄養耕牛須繳寄養費,農忙時再領回牛隻。
牛群經歷社會變遷、農戶大減之後,成了野化的牛群,國家公園成立後,曾公告飼主領回,逾時即為無主牛隻,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置。嚴格來說,這批牛群是耕牛野化的水牛,不算野生動物,從國家公園的立場來看其實是「外來種」,但因長期無主、野化,漸被視為野生動物,陽管處也秉持「不餵食、不干擾、不接觸」三大原則對待。
面對「外來種」 陽管處立場尷尬
既然如此,陽管處讓牛群「自生自滅」似乎也是剛好而已,甚至大可把牛賣了清場,一了百了,但陽管處立場尷尬,以致綁手綁腳,連國賠責任也要擔。
陽管處若移除牛群肯定犯眾怒,因為擎天崗草原和牛群共生的畫面是很多人的記憶,長期以來也形成一幅特色天然地景,少了牛群,恐怕很多人會問:擎天崗還是擎天崗嗎?
草原留不留 自然保育第一道檻
把牛留下的另一個重要考慮是,牛群吃草才能維護擎天崗草原的樣態,否則周邊的芒草侵略性強,少了牛群,草原很快就會消失。但換個角度想,國家公園強調自然保育,類地毯草的草原演替成芒草原,不也是自然演替的一環?因此,草原留不留,已是陽管處要面對的第一道檻。
其次是牛群到底歸誰管?既然是無主、長期野化的牛,陽管處也長期奉行「三不原則」,等於視為野生動物,但在圍刺絲網圍籬前,常有少數牛隻下山侵擾農戶,破壞農作物造成損失。每次要把牛隻帶回山上都大費周章,不僅耗費成本高,也嚴重驚擾牛隻,陽管處在里長央求下,基於敦親睦鄰,只好出面承擔,但對陽管處來說,不代表該處是牛群的管理者和所有權人,台北市動保處也視為燙手山芋不願介入。
水牛出事 陽管處不管被罵更慘
這件事不先釐清,發生人牛衝突或傷害事故時,陽管處自然是被害人究責的對象,連這次多頭水牛離奇死亡,陽管處在民意高漲的情況下,若死守不干擾、不餵食、不接觸這三大原則,肯定被罵得更慘,但餵食、協助牛保暖的行為又違反國家公園宗旨,讓陽管處進退兩難。
法院曾兩度判決陽管處要為水牛傷人的國賠案扛責,讓陽管處、乃至其他幾座國家公園管理處都要為園區的動物傷人負責,判決理由有很大的商榷空間,這是國賠法條與國家公園管理精神之爭。若進一步了解國家公園的成立宗旨,加上國賠法已修正,政府已不再為民眾的冒險行為國賠,就知道法院判決為國家公園管理處套上枷鎖,逼政府在國家公園做更多不見得該做的設施,與行政院開放山林、向海致敬的政策背道而馳。
思考牛群去留 待尋求社會共識
看來,陽管處若要正本清源、永除後患,必須務實思考牛群的去留。不過,由於問題複雜,陽管處不能閉門決策,必須尋求社會共識才可能定案。
好比擎天崗的草原景觀是去或留?若要順應景觀自然發展,把牛移置他處的成本不低,該放在何處、誰要養牛一輩子、由全民埋單嗎?草原消失了,遊客可以接受嗎?如果要維持草原景觀,又要牛營養好、不凍死,是否該有專人管理?這筆錢立委和全民同意支出嗎?
危機或許就是轉機,擎天崗牛群的去留,正好考驗陽管處、營建署的決策專業與溝通能力。
本文經聯合線上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