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70年,經何應欽將軍的提議,並由政府相關單位推動,於74年正式公告實施陽明山國家公園計劃,正式成立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處臺北盆地北緣,東起磺嘴山、五指山東側,西至向天山、面天山西麓,北迄竹子山、土地公嶺,南迨紗帽山南麓,面積約11,334公頃。行政區包括臺北市士林、北投部份山區,及新北市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鄉鎮之山區;海拔高度自200公尺至1,120公尺範圍不等。
春季2、3月是開花季節,各種杜鵑與緋寒櫻會開很多漂亮豔麗的花朵,10月份芒草大量開花形成一片如童話世界般白色花海;若冬季遇上強烈寒流來襲,七星山、竹子山、大屯山一帶還會下雪呢。
本區植物景觀大略可分為水生、草原及森林植被三大類,水生植被以火口沼澤地、貯水池為主要分佈區,海拔600公尺以上地區為草原景觀,森林植被則反之。
根據調查,目前園區至少有哺乳動物30種,鳥類122種,兩棲類 21種、爬蟲類53種、魚類22種、蝶類168種,以及其他昆蟲和無脊椎動物數千種。
陽明山原名「草山」,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繞的山谷地區。而陽明山區發展史乃併隨硫磺的開採而展開。而後客家人、福建泉、漳二州人民先後進入本區,闢茶園、種蔬果,農業活動因此興盛。
陽明山地質地形景觀以大屯火山群為主體,具有外型特殊的錐狀或鐘狀火山體、爆裂口、火山口和火口湖,區內的大油坑、小油坑、馬槽、大磺嘴等地,都可見到強烈的噴氣孔活動;園區也多處分佈溫泉。而放射狀向四方奔瀉的溪流,為重要景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