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國家公園雖位於亞熱帶氣候區,但後火山活動的影響,使區內土壤溫度偏高、缺鈣,且呈強酸性;還有冬季東北季風直撲而下,帶來過多的雨量且氣溫偏低,致使本區除了擁有亞熱帶雨林、暖溫帶常綠闊葉林與山脊矮草原等不同的植物帶外,甚至連生長於中央山脈海拔2,500公尺的高山植物亦可在此見到蹤影。
目前園區內的植物種類含部份馴化栽培種共約有1,593種,其生育環境包括了水生與陸生兩種衍生環境,而陸生環境大致又可粗分為芒草原、矢竹林、闊葉林與人工造林等四類。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之白背芒,常見生長在小油坑、馬槽至冷水坑、大油坑至擎天崗以及大屯山頂一帶,特別在火山熱霧籠罩下的坡面更只能生長芒草,且植株比起其他地區的芒草要矮小的多,每年十月間的芒草原是本區特有的景觀。
本園區內的矢竹,以往原住民常將其製成箭桿所以又稱箭竹,學名叫做「包籜矢竹」,它們大多分佈於陽明山區海拔800公尺以上的背風坡面,例如:竹子山、小觀音山、大屯山、七星山等山脈的稜線上,是園區內重要的優勢植物之一。
闊葉林大約分佈在海拔 500 公尺到 900 公尺的範圍,主要以高大的樟科植物為主,配合著草本植物和穿梭林間的藤蔓植物,構成本區極具垂直變化的植物世界,提供各種動物的生存空間。
水生植物大多生長於火山口沼澤濕地與池沼內,例如大屯池、夢幻湖、向天池、磺嘴池、大尖後山出沼澤區等地點,而又以七星山腰的夢幻湖最為著名;當地海拔約850公尺,湖底腐植土深厚,並生長一種稀有的水生蕨類-臺灣水韭,長在它身邊的植物還有七星山穀精草、日本針蘭、水毛花、燈心草、荸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