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盆地早在史前時代就有人居住,當時的人類如何生活呢?在西元前10,000年到3,000年之間的人以狩獵、漁撈和採集為生,也種植穀類及部份水果、蔬菜等植物為食物。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周圍的芝山岩、石牌、北投、關渡、淡水、金山等地,都曾見到史前時代的人生活所遺留下來的石器、陶器,由於陽明山地區亦曾在竹子湖發現以前人類生活所需的石斧、石鏃等器物,由此可以推測至少在2,000年前本區即有過人類的活動。
在早期的原住民,平埔族的凱達格蘭人曾住在北部淡水、基隆一帶的海岸地區,明朝時期,曾有漢人開船進入本區,並以物品與凱達格蘭人以物易物,換取本區特有的硫磺;西元1626年,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積極開發當地的資源,例如:基隆的煤與北投的硫磺,由於硫磺是製造火藥的主要原料,北部地區的採硫活動也因此一直延續著。清朝時期,因為福州火藥庫失火,火藥沒了,於是派遣浙江籍的探險家郁永河自廈門渡海來台,到北投附近進行採硫煉硫的工作,他在台灣總計停留了7個多月的時間,之後還寫了「裨海紀遊」這本書,記錄來台灣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