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月出產水果(資料來源: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月份 |
出產水果名 |
月份 |
出產水果名 |
1~2 |
楊桃、桶柑 |
7~8 |
梨 |
2~3 |
蓮霧 |
8 |
龍眼 |
3~4 |
枇杷、梅子 |
8~9 |
番石榴、柿 |
4~5 |
李子 |
9~10 |
文旦、香蕉 |
5 |
桃子 |
10~11 |
木瓜 |
5~6 |
鳳梨 |
11~12 |
柳橙、椪柑 |
6~7 |
荔枝、芒果 |
12~1 |
番茄 |
(二)植物名詞解釋
- 維管束:存在於植物的根莖葉,運送水分與養分。苔蘚類因無維管束,所以,高度不高且生長在潮濕的環境。
- 孢子:一般在蕨葉的背面有褐色的點狀或條狀斑紋,這就是蕨類繁殖的構造─孢子囊群。孢子囊內含有孢子,孢子成熟後 可隨風飄散,掉在適合生長的地方後就會萌芽,長成綠色的原葉體。原葉體大多非常小,具精子及卵子,兩者結合後,可以發育成我們所看到的大型植株。
- 種子:由種皮、胚及胚乳等三部份構成,此乃植物學的定義。又可分為雙子葉與單子葉植物。種子成熟經自然脫落或人為簡單處理後,常可與果皮分離。然而有許多種子經簡單的處理後,仍與果皮共存。這些種子的自然傳播或人為種植,皆以整粒果實行之,但習慣上仍稱之為種子,此時是指植物學上的果實。
- 裸子植物:種子裸露,並不似被子植物的種子是包藏於果實中,如松樹。
- 單子葉種子:僅有一片子葉,如芒草,葉片多為平行脈。
- 雙子葉種子:有兩片子葉,如櫻花,葉片多為網狀脈。
(三)關於陽明書屋
歷史溯源說從頭
陽明書屋位於大屯火山群最高峰七星山的熔岩流台地上,北倚七星山,南眺臺北盆地,淡水河、基隆河於面前迤邐而過。西鄰大屯山群峰,下眺頂湖及十八份台地,東望平等里方向的小草山,近眺紗帽山、尖山與華岡及大埔台地,視野壯闊,具龍蟠虎踞之勢。
台北盆地
眼前這片臺北盆地自古以來先民曾在此蘊育了多樣的生存環境及久遠的歷史文化。眺望淡水河對面的觀音山(八里坌山),有遠至6~7千年前的大坌坑文化遺址,4~5千年前臺北盆地與陽明山周遭持續出現了繩紋紅陶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等。直至晚近數百年前,這塊土地仍是南島語系北部平埔族 "凱達格蘭人"生活的樂園,他們居住於杆欄式的屋舍,與鹿群為伍,悠遊於滿是原始森林、草澤溪湖、鳶飛魚躍的山水勝景之中。他們是美麗之島北部,真正自由自在、快樂自足的原住民族群,而今日草山、書屋一帶當時亦是他們重要的狩獵與採摘生活空間。
200年前,漢族漳泉祖先渡海來台,溯淡水河,將原為平埔族人的沼澤、獵場開發為耕地,把從中國大陸帶來的血源及祖籍地文化溶入固有的南島文化。歷經先民拓墾,在清朝末期,盆地中已是農田遍佈,山上則由原始森林墾殖為茶樹、大菁(藍染植物)、柑桔等作物。至日治時期,盆地由清朝末期的臺北建城慢慢往都市化發展,草山地區則全力推展「大屯山造林運動」及溫泉利用,使童山濯濯長滿芒草的草山,變成目前蓊鬱的綠色森林,日本的賞花及溫泉文化亦在此復現,當時書屋附近為造林苗圃。
國民黨政府來台,中興賓館下方的草山行館,由日治時期領導菁英的溫泉別墅區轉變為 蔣公的夏日避暑行館,加上附近陽明山莊、中山樓的闢建,因政府要員常至此開會,漸使陽明山宛如國民黨政府實際的行政決策中心。其後 蔣公閒暇時,常自草山行館散步至上方森林公園,覺此處景觀殊勝,形勢不凡,故於民國58年決定在此興建臺灣最後一個行館一中興賓館,做為接見賓客及夏日避暑的行館。蔣公於民國59年搬入,61年夏心臟病發,就下山治療直至崩逝,民國68年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進駐後將其更名為陽明書屋。 解嚴以後。本區成為陽明公園新遊憩據點,花季期間賞花遊客如織。陽明書屋在此遊憩動線上,人文、自然景觀兼備,是讓眾多學子瞭解先民文化,學習謙虛胸懷來體驗自然的最佳戶外教學場所。
蔣中正先生生平事蹟
山嵐層巒話陽明
「陽明書屋」原名中興賓館總面積約15公頃。進入此處遊客別稱「總統路」的中興路,自民國59年行館啟用後即歷經20年的管制,時至民國80年方才解禁。經由陽明公園花鐘旁順坡蜿蜒而上1.8公里處,即可達這座落於七星山、大屯山、紗帽山等綠意青山及淡水河、基隆河兩河所簇擁環繞的「陽明書屋」。
中興賓館自 蔣公逝世的4年後,國民黨黨史會將辦公地點及黨史資料遷移至此,而總統府機要室掌管的「大溪檔案」亦集中至地下室管理。同時將此處佈置為陳列 國父、 蔣公及開國先烈、先賢歷史文物之紀念館,並改稱為 「陽明書屋」。
民國86年9月26日中國國民黨將陽明書屋各建物及管理權,捐贈內政部轉交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經過精心籌劃後,始於民國87年6月27日將這與世隔絕20多年的深宮大宅正式提供社會大眾參觀。期以這更新的面貌展開另一扉頁,為這草山上層巒疊翠的國家公園增添更多文史氣息。
步步巡守為客居
離開陽金公路轉進中興路,兩旁林蔭夾道,逐漸與外界隔離,書屋正位於密林深處。如自遠處眺望,書屋聳立於熔岩台地上,墨綠色外觀形如堡壘,隱蔽於一片綠色森林之中,其所倚靠的七星山,起伏的山稜環抱著這一度成為臺灣權力中樞的中興賓館。
賓館周邊為峻谷深崖,安全措施極為嚴密,在中興路及四周的山谷間仍留有當時的防衛設施如:營舍、軍事碉堡、衛兵崗哨,其間皆以巡守步道串連成一環狀警衛網。
在碉堡內仍可見牆上掛有 "衛哨刑罰要則"或留有並排上下床舖,牆壁的槍眼整齊羅列其間,碉堡雖有毀損或已被纏繞於藤蔓之間,但仍可感受當時巡守範圍之廣闊及警戒之森嚴。
繁花鳴羽伴書屋
一進入陽明書屋,古木繁花、綠樹掩映,朝露夕照、山風伴隨。新春、熱夏、深秋亦或寒冬,圍繞四周的梅園、森林公園、中庭、魚池及後花園,多樣的花草 豐富了庭園的每個角落。小橋穿行於水光葉影搖曳間、奇石累累如天成,營造出精緻的庭園景觀。隨著時序的轉換,新蕊爭吐,百花齊放,繼而落英繽紛、綠葉轉紅,終至化紅為泥,回歸大地。
樹林間小動物及昆蟲們忙碌的攀爬、跳躍亦或安靜無息穿梭覓食著,臺灣藍鵲、紫嘯鶇、紅嘴黑鵯、五色鳥、繡眼畫眉、山紅頭……都是這兒的常客。
巡弋於天際的大冠驚一一忽悠忽悠鳴唱著。臺灣藍鵲群在眼前飛過,秀出的「長尾陣」常使得遊客頻頻驚呼,興奮不已。林間群鳥吱喳,各自唱著不同曲調又變換無窮的音律,在這兒演出精彩絕倫的交響曲。
陽明書屋全區圖
其他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