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元二】登七星而小臺北
- 後火山作用:指火山爆發後,雖然不再噴發,但是地層下仍有地熱存在。所以降水時,水由斷層造成的裂縫進入地底受熱變成蒸氣噴出,形成小油坑重要的噴氣孔景觀。
- 安山岩:火成岩有三種,玄武岩、花崗岩、安山岩。而小油坑的岩石主要是「安山岩」,灰灰的安山岩在這裡卻有紅色、黃色、黑色、白色各種不同面貌,而且常常變輕、變脆,或黏土化,這是因為岩石長期接觸噴氣孔噴出的高溫蒸汽與硫磺,產生不同程度的化學變化。
- 硫氣噴氣孔:陽明山的噴氣孔分為兩種,一個是蒸氣孔,另一種是硫氣孔,蒸氣孔的氣體為水汽與二氧化碳,硫氣孔則是二氧化硫為主。地表這些結晶是硫磺遇到冷空氣凝結形成的。
- 熱液換質作用:小油坑內堆疊的安山岩受噴氣口噴出含硫的強酸熱氣長期的作用下,使得岩中原有的鈉、鈣、鐵、鎂和鉀等礦物被強酸熱氣溶解流失,岩中只剩下矽和鋁,此現象稱為「換質作用」。經換質作用後的岩石,顏色變淡,質量變輕。所以小油坑的岩石堆積鬆散,且易崩壞,崩塌情形現今仍繼續進行中。
- 噴氣孔周遭的植物:噴氣孔附近的土壤,長期受硫氣所侵蝕,土壤呈現微酸性,植物不易生長;只有部分的先驅植物,例如苔蘚、芒草…,才能在其周遭出現。而周遭的芒草也因長期受硫氣所蒸燻,外表呈現黑色或是紅色等生長狀態。
- 芒草:陽明山的芒草大多為「白背芒」,是中國芒的變種。而在火山熱霧籠罩下的坡面更只能生長芒草,形成廣闊的芒草原,它們的植株比起其他地區的芒草要矮小的多,花穗也由原來的白色替換成紅色。每年十月間,鮮紅的花盛開,蔚為本區特有的芒草原景觀。
- 包籜矢竹:在臺灣本島共有三種箭竹,而包籜矢竹主要分佈在陽明山區一帶。之所以稱包籜(ㄊㄨㄛˋ)矢竹,乃是因為箭竹筍的籜葉到長大成筍時都不曾脫落褪去。這種箭竹的竹稈纖細,株高約2公尺左右。
- 昆欄樹:是三疊紀的孑遺生物,在地球上已經存活2億4千8百萬年。更特別的是它具有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特色。通常昆欄樹主要出現在高山霧林帶,陽明山受到東北季風影響,使得昆欄樹也能生存於此,形成所謂的「北降現象」。
- 七星山主峰步道圖
七星山主峰步道圖
(二)【單元三】古今臺北
臺北城的建城歷史
1874 年(清同治13年),發生在與臺北相隔數百公里的臺灣南部牡丹社事件,是促使臺北建城的遠因。因牡丹社事件緣故,喪失琉球宗主權的清朝,終於體會到日本擴張領土的準備。相對的,清廷也大幅改變對台戰略地位的觀感。清帝國終於瞭解,臺灣是遏止日本侵略中國的前哨,於是想藉臺北升格來強化北臺灣國防的光緒皇帝,於 1875 年批准了福建巡撫沈葆楨的『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臺北府正式成立。
在陳星聚知府與臺灣兵備道劉璈兩相合作後,『臺北城』終於在 1884 年正式完工。劉璈認為臺北城將「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兇。」因此將臺北城廓的角度向順時針方向微調了13度。從此,臺北城便面朝七星山。
臺北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座依風水建造的城池,完工之際,也相繼同時建造了淡水廳、臺北府、布政使、臺灣巡撫等衙門,此時臺北城內儼然正式成為全臺北甚至全臺灣的宗教與政治中心。
找尋現在臺北古城的歷史痕跡,東側與西側城牆長1,236公尺,即今中山南路、中華路,南側城牆長1,026公尺,即今愛國西路,北側1,020公尺,即今忠孝西路。
臺北盆地的形成
臺北盆地在大約100萬年前並非盆地,而是一片丘陵區。當時這片丘陵正隨著造山運動不斷上升,並沿新莊斷層向西逆衝到林口台地之上。林口台地此時並非台地,而是山前一片低平的沖積扇三角洲。
80萬年前左右,臺灣北部的造山運動逐步休止,山脈受到拉張作用而開始垮塌,新莊逆斷層則轉化為山腳正斷層。原本位於新莊斷層上盤的臺北地區順著山腳斷層下滑,形成一半地塹。斷層下盤的林口地區則相對抬升,形成臺地。
與此同時,大屯山區的火山也相繼噴發,堆疊出成群的火山體。臺北地區大約從40萬年前開始累積沉積物,形成盆地的雛形。隨著持續的下陷和堆積,盆地的面積不斷擴大,最終發展成今日的面貌。
其他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