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青斑蝶(Parantica sita niponica)散佈的秘密

  • 發布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

撰文/陳建志、黃旌集

青斑蝶主要分布於臺灣、琉球、日本、中國大陸沿海及韓國等地。青斑蝶每年春夏隨西南氣流朝北移動,7-8月間新生世代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發生,並在秋冬季利用東北季風往南移動。雌蝶在琉球、臺灣等地產卵,通常利用幼蟲越冬,成蟲在翌年春天羽化。在臺灣地區青斑蝶幼蟲的主要寄主植物為蘿摩科的臺灣牛嬭菜(Masdenia formosana)。根據野外生活資料的觀察,青斑蝶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有高溫期及低溫期2波繁殖期,整合起來青斑蝶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每年約可繁殖2-5世代。每年5-6月間,陽明山國家公園青斑蝶族群大發生,形成臺北盆地最具特色的生態資源。

臺灣與日本之間自1997年起,合作進行青斑蝶的標識再捕法(Mark-Release-Recapture,簡稱MRR)研究,截至2015年11月底為止共有53例臺灣、日本間青斑蝶標放再捕獲紀錄,其中5例為臺灣北上,48例為日本南下。隨著參與標放的人員越多且透過網路社群管理,再捕獲紀錄越多,對青斑蝶在亞洲島弧間移動的情形越了解。其中2015年即有27例再捕獲紀錄。北上的5例均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所標放,其中4例為李信德先生於大屯山區標放,另1例為多年參與標放工作的日人橋本定雄先生2015年5月28日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屯山標放,標幟號碼為HAS002-YMS5/28,於2015年7月14日在日本滋賀縣大津市木戸びわ湖由日人島田武志再捕獲。47日間移動距離為1770km,由於是日人標放為日人再捕獲,所以在日本造成極大轟動。

而由日本標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再捕獲者共有2例,其中1例為標幟バイオ2178ナガサキ之雄蝶,於2001年10月5日於長崎県外海町由伊藤雅男・昭子標放,於2001年11月27日在陽明山後山公園由民眾目擊記下標幟,在43日間飛翔了1280km。第二例則為標幟ハズ10.15- JO471的雄蝶,由日人大谷純於2015年10月15日在愛知県西尾市三ヶ根山標放,2015年11月6日由林文崑在陽明山向天池面天坪拍到照片,23日間飛越了1847km。同時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周邊的新北市金山郷獅頭山海岬、觀音山麓及基隆大武崙砲台都有捕獲日本標放青斑蝶紀錄,因此陽明山國家公園可說是青斑蝶的重要棲息環境。

青斑蝶標放

進行青斑蝶的標幟再捕法研究要經過專業訓練,不要自行進行標放,否則被標幟的青斑蝶無法顯示移動訊息。標放時通常利用油性簽字筆將標記資料寫在捕獲之蝴蝶翅上然後將之釋放,為了方便標放蝴蝶能再被發現,最好將記號寫在後翅腹面中室。標記在蝴蝶翅上的記號及編號雖然並無特殊的規定,但通常寫上標放地點、標放日期、標放者代號及流水號碼。例如我們會標上YMS0606-NP99,YMS0606代表6月6日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標放,NP代表國家公園當天標放的第99隻。

通常再捕獲青斑蝶時所記錄之資料包括每一隻標放蝴蝶的記號、編號、日期、地點、性別、磨損程度、前翅長、生態或其他事項等。並透過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信箱通知位台北市立大學內的臺灣地區青斑蝶標放聯絡中心相關資料,以便進行整合工作。

目前跨國間的標放再捕獲,除了臺灣日本間青斑蝶族群的交流外,尚有日本標放青斑蝶在韓國、上海蘇州一帶及香港等地再捕獲。臺灣日本間研究人員交往頻繁溝通迅速,資訊交流快速,目前臺灣研究人員也成立以「青斑蝶刺青會社」為名的臉書社群,標放資訊的交流更有系統。

青斑蝶標放的記號、編號、日期、地點、性別、磨損程度、前翅長、生態或其他事項等

標記之青斑蝶

寄主在植物的青斑蝶幼蟲

青斑蝶的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