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2020陽明山領角鴞繁殖大挑戰

  • 發布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

大赤鼯鼠幼鼠圖.文.影像/台灣猛禽研究會   

 

2020陽明山領角鴞繁殖大挑戰

2020 新的一年,陽明山國家公園裡的領角鴞又要準備繁殖。

領角鴞分布於中國南方、海南島,臺灣,西至尼泊爾、南至泰國、緬甸一帶。臺灣領角鴞有兩個繁殖時段,都會區較早,從前一年10月開始至2月;山區較晚,大約是2月至5月份。棲息在陽明山區的領角鴞屬於後者,在春季的時候繁殖。

「老師老師,領角鴞回來住了嗎?我們好想牠們喔」小朋友對去年領角鴞繁殖景象歷歷在目。看來去年認真看監視器,一筆筆記錄下育雛的過程,讓他們將領角鴞點點滴滴刻劃在回憶裡。「算算時間,今年好像有點晚了」有著多年觀察經驗的范老師和小曾老師,正擔憂著領角鴞是否發生什麼事情。

臺灣有12種貓頭鷹,其中9種是留棲性猛禽,也就是在臺灣有繁殖紀錄,牠們營巢的方式不盡相同,像是臺灣最大的貓頭鷹黃魚鴞不僅使用大型樹洞亦會使用大型蕨類基座營巢、也有像草鴞是在地面上,利用長草營造巢室。陽明山區最常見的貓頭鷹,領角鴞,是以樹洞為巢。領角鴞並無臺灣擬啄木(五色鳥)之力,可用嘴喙敲出一個樹洞,因此天然腐朽而成的樹洞或是其他動物製造的洞對於領角鴞族群延續是必要環境因子。天然腐朽而成的樹洞,有些樹種容易腐壞,而有些樹種的樹洞很堅固。國小裡頭這棵百年樟樹的大樹洞,看起來十分穩固,看來是可長年使用的好選擇。


「領角鴞還會來用這個樹洞嗎?」大家心中滿懷著疑問。這時候當然要請紅外線監視器出馬,試著為大家解答謎團。紅外線監視器是近年來觀察野生動物的好工具,紅外線全波長約0.75μm(750nm) 至 1,000 微米(μm),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連接電源跟網路大家便可在家中遠端觀察與記錄,降低現場觀察而可能產生的干擾。

「領角鴞出現了!」。領角鴞在入住一個區域準備繁殖時,會先去看看,確定沒有危險後才會進去繁殖,這個行為稱為「探洞」。夜裡中,領角鴞站在洞口,頭轉著轉,停留了數分鐘後便離去。隔天晚上,領角鴞再度出現,牠走進洞裡,可能想仔細看看環境。此時,洞裡深處探出一對反射了紅外光的眼睛,領角鴞立馬快速往洞口走展翅離去,而在螢幕前看到這一幕的我們,著實也嚇了一跳。


眼睛的主人是大赤鼯鼠,樹洞裡棲息了三隻,一隻母大赤鼯鼠跟兩隻幼鼠。陽明山國家公園於2008年的脊椎動物相調查,正式記錄到大赤鼯鼠。在福山植物園大赤鼯鼠的棲所研究(陳雪溱,2015)指出,雌性大赤鼯鼠偏好冬天樹冠覆蓋度較低、洞穴夠大、洞口小、離地高度不高等特徵的棲所,又該洞穴能緩衝外在環境溫度變化。大樟樹的樹洞,正好符合這些條件。大赤鼯鼠的繁殖期12月至2月與6月到8月,冬天這個時段,恰好就早於領角鴞的繁殖期。


被大赤鼯鼠幼鼠嚇到一次的領角鴞並沒有放棄,隔天依舊到洞口前張望。直到有一天,領角鴞再次走入洞裡,而此時剛好大赤鼯鼠母鼠回巢。兩軍狹路相逢,領角鴞被進洞的母鼠擋住出路,母鼠也被領角鴞擋住去路,兩者就在洞裡扭轉了一番,領角鴞落下兩根飛羽,離開樹洞。此後,學校老師們僅聽到附近傳來的「霧~霧~」叫聲,監視器再也沒拍到領角鴞的身影了。


生態系並非靜置不動的環境,相反的各因子,如:各種動物間、各種動植物間、甚至是動植物與所處環境因子,是處於不停變化的動態。大赤鼯鼠的遷入和繁殖,似乎與領角鴞巢位有所競爭,不知道日後是否成為影響領角鴞族群量的因子,而大赤鼯鼠可是其他大型猛禽,如:林鵰、褐林鴞等獵物,是否有一天我們能見到大型猛禽在陽明山區穩定繁殖呢?讓我們耐心地看下去吧!

 

影片連結(連結至Youtube):

陽明山領角鴞繁殖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