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灰面鵟鷹

  • 發布單位:保育研究科
灰面鵟鷹 (Grey-faced Buzzard)

 

其他名稱:灰面鷲、灰臉鵟鷹、南路鷹、清明鳥、山後鳥

 

學名:Butastur indicus

 

分類:鳥綱 鷹形目 鷹科 鵟鷹屬

 

保育等級:Ⅱ 珍貴稀有

 

特徵:全長47~51公分。頭部灰褐色,臉鼠灰色。有一道白色眉線。眼黃色。背面紅褐色。喉白,有一道褐色粗喉央線。腹面及脛羽密布褐色橫紋,雄鳥胸部常呈整片褐色,雌鳥則交雜較多白斑。尾灰褐色,有3~4道深色橫帶。幼鳥頭部及背面為褐色,米黃色眉線粗而明顯,眼暗褐色。腹面密布深色縱紋,脅部常有若干橫斑。

 

分布:繁殖於東北亞,包括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北部、日本。度冬於琉球群島南部、華南、中南半島、臺灣、菲律賓、印尼群島。

 

棲地:在繁殖地棲息於針闊葉混合林及闊葉林。過境臺灣的夜棲地則偏好內部地面較空曠的樹林,尤喜椰子園、檳榔園、竹林、相思樹、龍眼樹等,不喜歡濃密的天然林。

 

習性:臺灣主要為春秋過境鳥,有極少數冬候鳥。秋季南下時於屏東滿州鄉、墾丁一帶集結,春季北上時則在台中、彰化、苗栗一帶最多。以昆蟲、蛙類、蜥蜴、小蛇、小鼠為食。遷移時有集體夜棲的習性,且因喜停棲於明顯的枝頭,早年曾遭人類大量獵殺。

 

Point:


  • 是過境臺灣的日行性猛禽中數量第二大者,高峰期在10月10日前後,故有「國慶鳥」之名。

  • 每年4月間由南洋地區北返時再次過境臺灣,在彰化縣八卦山臺地聚集,彰化人稱為「南路鷹」,意指由南方來的鷹,且逢清明時節,故又有「清明鳥」及「掃墓鳥」之名。

  • 是唯一臺灣先民早已熟稔的過境猛禽,早年過境期在恆春半島及八卦山區遭大量捕殺,作為季節野味。近年因生活水準及保育觀念的大幅提升,獵捕案例已極少。

  • 臺灣猛禽研究會曾在墾丁與八卦山繫放13隻灰面鵟鷹進行衛星追蹤研究,發現度冬地為菲律賓各群島,繁殖地則包括中國吉林省、北韓、日本九州。


 

標本來源:

因天候不佳,而體力不支於園區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