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陽明山東西大縱走

  • 發布單位:解說教育科

陽明山東西大縱走,是一條位於本園區的縱走路線,可走完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東側至西側10座山頭與步道。東側可從風櫃嘴出發,依序經過頂山(陽)、石梯嶺(明)、雞心崙(山)、七星山東峰(東)、七星山主峰(西)、大屯山主峰(大)、大屯山南峰(縱)、大屯山西峰(走)、面天山(活)、向天山(動)等10個山頭,一路向西至北投清天宮登山口。
本活動建議分次完成,一天內完成約需12小時,請考量自身體力、裝備、時間及天候狀況,並注意安全。

報名方式:
可至園區內遊客中心購買(休館日停止服務),或至活動咖網站購買(郵寄)本活動手冊。
取得手冊後,自行安排時間完成10座山之健行登頂,並於各山頂以手冊內頁拓印木樁頂端圖案後,可至本處遊客中心換取紀念狀(休館日停止服務)。

領取紀念狀程序:
體驗活動全部完成拓印後,請於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憑完成拓印之手冊核發紀念狀(休館日停止服務)。

分段完成建議:
頂山路線建議行走方向:風櫃嘴→頂山 →石梯嶺 →擎天崗 →雞心崙平臺 →冷水坑。
頂山線步道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東區,極為優美的林間步道。隨著類地毯草開闊地與茂密林相間出現,令人感受到尾如坐著森林列車般,穿過碧綠原野與綠色隧道。四月間金毛杜鵑盛開,諸多植物萌芽,並且雲霧飄邈尤為特色。
頂山、石梯嶺的稜脊線,因係昔日大屯山與七星山火山熔岩覆蓋所形成,故其山型不明顯且較為平緩。步道沿途除穿越清幽的柳杉到林地、闊葉次生林及遼闊草原等變化明顯的林相景觀外,亦有多處良好的眺望地點,可觀賞馬鋉溪溪谷與山巒層層交錯的優美景緻;其中位居最高點的石梯嶺(海拔865公尺),更是眺望陽明山群峰的極佳據點。

馬鋉溪與內雙溪流域
海拔高度768公尺的頂山,為馬鋉溪與內雙溪流域的分水嶺,其地勢呈西北-東南走向,目前山頂上設有1座馬鋉溪水源界石。源自陽明山國家公園大尖山西側與頂山北側一帶的馬鋉溪,由萬里出東海,是萬里區內最長的河流。內雙溪則發源於竹篙山東側與頂山西側山麓,往南與外雙溪匯集為雙溪,在北投地區又與磺溪交會,後流入基隆河。

遠眺連綿山巒
石梯嶺的山頂上擁有開闊的絕佳視野,360度環繞景緻盡收眼底。向東方及北方可展望海拔高839公尺的大尖山、912公尺的磺嘴山與885公尺的大尖後山;向西方及西北方展望,則可見臺北市的最高峰-七星山、竹篙山、北磺溪與內雙溪分水嶺的七股山、山頭上設有電視與廣播發射台的小觀音山,以及屬於軍事管制區的竹子山等連綿山景。

春夏季的賞花路線
頂山-石梯嶺步道沿線擁有草原、次生林及人工造林地等截然不同的自然環境,林相變化差異大,因此植物動物生態亦相當多元豐富。春夏季節可於沿線欣賞到不同植群景緻,如開闊的林地或林緣,可以看到向陽的大屯尖葉楓長出微紅的卵形新葉,山坡上的烏皮九芎則是開出了朵朵白花,而南國薊、虎婆刺等草花及地被植物更是多得令人目不暇給,植群生態相當薈萃。

遍布山頭的金毛杜鵑
園區最常見的原生杜鵑種類為金毛杜鵑,另有唐杜鵑、玉山杜鵑、西施花及守城滿山紅等,共計5種。金毛杜鵑最具特色的就是佈滿全株的黃褐色腺毛,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開滿山野的紅色花海、美不勝收。

柳杉造林地的歷史

自清代至日治時期,陽明山地區已有大面積的開墾及放牧等開發行為。大正13年(1924年),日本總督府為紀念日本皇太子訪臺一事,以涵養水源、增進景觀之美為由,於七星山、大屯山、菜公坑山等地展開「大屯山造林運動」,以及小觀音山、竹子山區的「裏大屯造林運動」。而後日人無暇顧及林業管理,造林地遭到嚴重濫伐;直到1953年至1985年間,由陽明山管理局、林務局等機關接管後,再次於七星山、大屯山、竹子湖、磺嘴山、大尖後山及等山一帶進行造林。
然而,陽明山地區植物的演替因受東北季風吹襲,加上豐沛的雨量,使得原生樹種逐漸取代人工造林,至今僅留有少數的柳杉、黑松、琉球松等造林樹種殘存林間。

冷擎步道
冷擎步道為銜接擎天崗草原與冷水坑的重要步行路線,步道前段以草原植被景觀為主,後段則逐步步入林間、穿梭於蓊鬱的闊葉森林中,靠近冷水坑端的涼亭旁還有術科形態優美的落羽松、水杉,季節更替時可觀賞其變色、落葉的優美景緻。途中會經過本園區內唯一的吊橋「菁山吊橋」,在這裡除可觀賞外雙溪源頭-冷水坑溪溪谷景緻外,亦能感受昔日軍事碉堡殘存的肅穆。

色彩繽紛的植物生態
冷擎步道擁有豐富多樣的植物林相,隨著四季交替,步道兩旁的植披經常色彩繽紛。春天,紅楠剛長出的新芽,紅而醒目、牛奶榕則展示了新生的橘黃色嫩葉;夏天,狹瓣八仙、山月桃、燈稱花等皆盛開著白色花朵,野鴨椿的紅色肉質果實則高掛於樹梢;秋天,楓香葉由綠轉黃、紅色;冬天,則有呈現紅褐色的落羽松及金黃色的大屯尖葉楓等,為此步道增添不同色彩與風貌。

河南營盤
雞心崙為清代曾是河南營盤(即軍營)的所在地,和南詠均曾駐紮於此練兵,雖然並未留有明顯的營盤遺跡,但仍是見證冷水坑與擎天崗地區的重要軍事史蹟之一

 

陽明山牧場牛舍
昔日擎天崗牧場的規模甚大,包含二子坪、擎天崗、磺嘴山等皆有廢棄牛舍、牧場辦公室等遺跡分布。其中位於冷擎步道途中的兩棟牛舍建物,是早期由退輔會所建設的牧牛牛舍;其由兩面側牆加上後方牆面圍塑而成,原本建物前方設有木柱、屋頂前高後低,但至今已毀壞,目前僅存石砌牆面,且大部分已被植物所覆蓋。

七星山路線建議行走方向:冷水坑→七星山東峰 →七星山主峰 →小油坑
七星山據學者考究,因火山活動噴出大量岩漿,冷卻凝固後於火山口形成七個大小不一的火成岩山頭而得名,其主峰標高約1,120公尺,為本園內第一高峰。七星山主峰、東峰共計有3個登山口,本活動為由冷水坑及小油坑登山口進出。
七星山主峰大約在70萬年前由多次噴發的火山熔岩流及碎屑交互堆疊所形成,屬複式火山。靠近小油坑側,步道沿線有許多噴氣孔不斷地冒出熱氣,除了噴氣孔周邊的黃色硫磺結晶外(由於地底下高溫氣體中含有氣態硫的成分,噴出地表後遇空氣冷凝,而形成針簇狀硫磺結晶體),亦可嗅到特殊的硫磺氣味,這些都屬於火山活動現象。

 

七星山開闊地眺望視野
七星山主峰-東峰步道沿線有許多視野遼闊的眺望據點,可遠眺不同角度的自然及人文地景,其中尤以七星主峰及東峰山頂的事也最為開闊,擁有環繞的展望景觀。天氣晴朗時,包括大屯主峰、大屯南峰、小觀音山、竹子山、大尖後山、竹篙山、七股山、磺嘴山等著名的大屯火山群峰,以及鄰近的臺北盆地、觀音山、淡水河、基隆河、林口臺地、新北市金山及萬里區,甚至遠方的基隆山及雪山山脈等,均可以覽無遺。

 

七星山南麓的闊葉林景觀
七星山南麓因有山脈屏障,闊葉森林受東北季風影響較小,因此維持著正常的森林演替過程,為典型的亞熱帶森林林相,分層明顯、物種多樣性高。樹冠層以紅楠、大葉楠等闊葉樹種為優勢;中層主要為小喬木、灌木及大型蕨類所組成,以金毛杜鵑、筆筒樹、臺灣桫欏較為常見;底層則有多種耐陰植物,其中以蕨類最為優勢,另有倒地蜈蚣、火炭母草、通泉草等草花;而因森林濕度較高,底層還有許多更嬌小的蕈類與苔蘚類;附生植物如伏石蕨、波士星蕨等,則常見攀附於樹上,植物型態相當多變。

七星山北麓的草原景觀
七星山北麓位處東北季風的迎風面,因長期受強風吹襲影響,此區植物生長不易,進而形成以包籜矢竹及白背芒組成為主的草原景觀,僅有部分低處之凹地,才有較高大的喬灌木聚集生長。此外,長年強風吹拂下,造成植物樹冠到達一定高度後便無法向上生長,而往側向延伸,樹冠因此逐漸朝同一方向整齊排列,產生了部隊稱的外觀,此種「風剪現象」,為此區常見的植物景觀之一。

特殊的植物北降現象
本園整體植物群落受火山地質及強烈東北季風影響,天然植被大致可區分為森林、草原及水生植被等三大類。本區亦有十分明顯的「植物北降現象」,其形成原因係因陽明山區環境較潮溼,加上冬季低溫,導致部分原本應生長在2,000公尺的中海拔植物,在此也能生長,如昆欄樹、台灣龍膽、台灣掌葉楓、高山酢醬草、稀子蕨、魚鱗蕨、韓氏烏毛蕨等,都是陽明山北降植物的代表。

•大屯山路線建議行走方向:百拉卡公路入口站→百拉卡公路或人車分道→大屯山主峰→大屯山南峰→大屯山西峰→面天坪→二子坪→二子坪步道入口。

大屯主峰外型呈現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條狀地貌,其主峰標高1,092公尺。大屯主峰-連峰步道主要沿著大屯山稜脊線一路前行,沿途環境景觀優美;從鞍部登山口一路向上攀登,可見大屯山陡峭的尖峰狀山勢;若從二子坪仰望大屯山,則為平頂而延長的橫嶺。行走其間,除可體驗著名的芒草草原景觀、眺望臺北盆地的都會地景、觀賞大屯火山群的壯闊地形,以及品讀隱藏在步道沿線的人文歷史故事外,因蜜源植物的生長,使得此步道在每年5至7月,亦可見到十分豐富的蝴蝶昆蟲生態。

俯瞰臺北盆地與鄰近山巒景緻
由大屯主峰-連峰步道攀登至大屯主峰,其峰頂視野開闊,可眺望臺北盆地、淡水河、觀音山,以及周圍的七星山、面天山、向天山、小觀音山等山頂。步行至大屯西峰與南峰之沿線也有多處極佳的眺望點,可遠望不同角度的地形地貌。當攀登至大屯西峰,殼可清楚看見面天山與向天山貌似駝峰的渾圓山形;而接近北投清天宮登山口時,更可飽覽關渡平原與淡水河的優美景緻

大屯山造林運動
追溯日治初期大屯山區所進行的造林運動,當時因早年陽明山地區製茶、生產薪炭材等產業發展而大量砍伐森林,造成禿山及草生地等生態破壞;日治政府為維持自然景觀與水源涵養,於大正2年(1913年)開始規劃峰景保安林與水源涵養保安林的劃設。大正12年(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訪臺後,翌年更進行了大規模造林運動;自大正13年(1924年)至昭和4年(1929年)歷經6年,造林面積約達1,200餘甲。昭和6年(1931年),日人進一步於大屯北側進行「裏大屯山造林」,當時多選用琉球松、黑松、柳杉等作為造林樹種,但因樹種不適合陽明山氣候環境,因此造林成效不佳,經過多年的自然演替,至今僅殘存部分造林樹種散生於林間。

大屯秋芒
大屯山山頂的芒草草原,即為陽明山地區具代表性的賞芒景點之一。芒花於每年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綻放,隨著芒花盛開,原本翠綠的山頭轉為一片蒼白。步行至大屯山觀景平臺時,可望見滿山遍野的芒花隨風搖曳,在夕照下更形呈紅色的草浪,此即為最膾炙人口的「大屯夕照」與「大屯秋芒」景緻。

大屯山區聚落遺址
大屯山區於史前時代即為人類活動的場域,在考古研究中發現,面天坪鄰近的聚落遺址,包含了屬於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中的兩個不同文化層。但面天坪遺址所出土的文物中,史前人類的活動痕跡僅為少數,這也顯示了大屯山區雖然早已有人類活動出現,但族群、數量並不多。然而,在此出土的文化遺物中,除史前時代的夾砂陶片非漢人所有外,其他均屬於漢人或平埔族的陶瓷片遺物;由此推測,昔日的面天坪古聚落可能為漢人,或受漢化影響的平埔族人所生活的場域空間。

製藍產業的興衰
陽明山地區自清代開始蓬勃發展的製藍產業,對於整個山區造成相當重大的影響,對於整個山區造成相當重大的影響。當時陽明山山區溪流沿線幾乎皆種有山藍(俗稱大菁),並設置浸泡山藍的菁礐池,其中尤以鹿角坑溪、八連溪、大桶湖溪、坪林坑溪、菁礐溪、木屐寮溪等地為主要的製藍區域。而因應製藍產業的興盛,甚至出現以「菁礐」為名的聚落,至今在北投清天宮一帶,還留有「上菁礐」、「中菁礐」、「下菁礐」等地名,由此可知當時陽明山地區製藍產業的盛況。

面天山路線建議行走方向:二子坪步道入口→二子坪→面天山→向天山→清天宮。
面天山與向天山為辨識度相當高的錐狀火山體,其中位於向天山西側的向天池,則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最完整、也最具代表性的火山口湖之一;而海拔979公尺的面天山上視野遼闊,亦為眺望臺北盆地的極佳地點。步道沿途植物林相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山頂迎風面呈現大片的芒草原與箭竹林景緻,背風面則為闊葉林帶。另於大屯坪往向天池的步道上,亦可見到當時北投居民為紀念日本裕仁皇太子訪臺,所特別設立的「皇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

錐狀火山的地形景緻
由二子坪遊憩區眺望,首映眼簾的是獨立而渾圓的面天山,其後方緊緊相接著向天山,兩座山因緊密相連而形成馬鞍狀的山形獨具特色。面天山與向天山為標準的錐狀火山體,屬於大屯火山群中較晚呈型的山峰,主要由於40萬年前經由多次火山活動,在不同時間與不同地點噴發熔岩持續不斷向上堆疊,造成這兩座火山錐重疊相連

陽明山具代表性的火山口湖
向天山西側呈現完整漏斗型的向天池,為本園內極具代表醒的火山口湖之一。由於池底土壤滲水性高,池水消退的速度相當快,因此向天池大多處於沒有水的乾涸狀態;雖然有時適逢大雨過後,積水深度甚至可達5公尺深,池面直徑可超過80公尺,但雨後不久就恢復為草原景觀。

因環境所產生的獨特甲殼動物
向天池因在雨後瞬間積水又快速消退的極端環境變化下,孕育出了「蚌蟲」與「鵠沼枝額蟲(又稱豐年蝦)」這兩種能夠在短暫性水域中生存的甲殼類生物。牠們休眠中的卵在降雨後不久即開始孵化成長,並在極短的週數內產卵;在池水消退後,產下的卵能以休眠的模式,渡過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直到下次大雨降臨,才又再次展開新的生活史。

※詳細之步道資訊,可詳閱本活動手冊,或本處官網:遊憩資訊/步道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