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陽明山及鄰近地區考古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發布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
撰文/劉益昌
 陽明山及鄰近地區考古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陽明山及鄰近地區考古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本項研究計畫主要針對陽明山國家公園既有之考古學與相關歷史文獻研究資料為主,探討國家公園與周遭區域之間的史前文化與歷史初期人類活動的情形,並藉由調查研究的結果說明區域內具有文化資產價值之遺跡、遺址。台灣考古學歷年來主要以史前時代人類遺留 的物質性遺留作為研究對象,近年來雖然加入歷史時代的遺址,但甚少從晚近三、四百年以來歷史階段的產業遺跡或舊社遺址作為研究主體。

本項研究計畫針對陽明 山國家公園的特性,不只以史前考古學研究為回顧的對象,而增加新的研究主題,其中以平埔族族群研究以及區域性產業研究最為重要。因此在整體文獻回顧上考慮 史前文化、平埔族群以及產業研究三大主題,但係以考古學研究的角度思考上述主題。其次,針對陽明山地區目前少有資料的東側區域進行考古學地表調查工作,主 要針對北磺溪、翠翠谷、大尖聚落、百六砌腳、磺溪頭-鹿角坑地區進行調查。最後,藉由調查研究的結果說明區域內具有文化資產價值之遺跡、遺址。

根據過去文獻探討北部地區平埔族群及族社的研究資料,顯示原住民的聚落並未分布到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域內,區域內石屋或石屋群所顯示的聚落型態呈現點狀零星分布或小範圍集中分布,透過建築格局及所見遺留之文化遺物,可以確認這些石屋或石屋群並非史前之 遺留,而為清代中晚期以來所遺留的房屋遺跡,應為當時平埔族群或漢人的活動遺留。至於面天坪及竹子湖遺址的零星史前文化遺物,根據調查以及曾經執行的小規 模考古發掘資料判斷,並不具有長期居留的聚落型態,顯示應為史前人群上山採集、狩獵活動的遺留。

本地區產業的資料文獻顯示,陽明山地區因為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礦產條件,以及山區交通因素,繼之配合當時的人為政策,以靛藍、硫磺、茶業、瓷土、木炭窯業等產業活動為主。歷史時期人群對陽明山地區的生業利用,直至七○年代陽明山國家公園正式成立,其產業活動已逐漸沒落,轉化為以保護陽明山地區生態環境為主,輔以觀光、遊憩功能為導向的保育觀光產業,只於山區另見零星的牧牛活動。

此次考古學地表調查國家公園東側區域,皆未見到史前時期的文化遺留,而主要是歷史時期以來人群活 動的遺留,除明顯可見的石屋或相關結構之外,在調查路徑上常可見的大菁,以及零星的茶樹殘留。加上歷年來調查研究資料所示,例如在金包里大路沿線的石屋、 面天坪地區所見的石屋群、八連溪、菜公坑溪調查所見的石屋群,大抵皆是漢人或漢化平埔族群之遺留,在各地區沿線調查上更是常見人為的駁坎疊石,也發現菁礐 遺跡,2005年的研究中更進行八連溪上游所見菁礐遺跡的考古發掘清理及測繪工作。

就各地區所採集得見的文化遺物為歷史時期之青花瓷片、硬陶器、玻璃等, 在經過分類比對鑑定後,大致確認為十八、十九世紀中後葉的遺留,甚至有更晚近為日治、民國後的遺留,因此配合相關資料文獻的閱讀,對當時人群利用自然及地 理環境進行產業活動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認識。

研究成果詳細內容請至本處網站查詢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