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陽明山地區族群變遷與古文書

  • 發布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
撰文/翁佳音
陽明山地區族群變遷與古文書研究

陽明山地區族群變遷與古文書研究

陽明山地區,即地理學上的大屯火山群,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自十七世紀起即在歷史文獻 裡留下了許多族群接觸的記錄,在互動的過程中也牽動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層面的變遷。近年來,對此區域的研究雖然不乏相關的人文調查、史蹟勘考,但仍著 重於自然環境與生態保育層面。本項研究計畫提出以古文書(古地契、古地圖、檔案)來探討族群變遷的研究方法,具體而微地剖析「陽明山地區」的山海互動,藉 由深化瞭解本區域人群互動的交流歷史,進而建構「陽明山地區」更開闊的整體視野。

透過文獻(荷西檔案、清代方志)及古地契、古地圖等資料,建立十七世紀以降,陽明山國家公園周邊 地區平埔舊社(舊社選定原則,在空間上大要以淡水河、基隆河以北的區域,並參酌各族群的活動狀態或經濟產業概況來決定;時間上則以契字、地圖製作的時間十 七世紀和清代為主要的研究時間帶)的分佈與聚散、遷徙狀況,並分析西班牙人、荷蘭人、漢人(早期移民、明鄭、清代移民)與平埔各社的接觸,及由此造成的變動與影響。

本項研究逐一清查陽明山周邊地區清代相關平埔族地契文書,經調查整理,依據毛少翁社、北投社、金 包里社、小雞籠社、圭柔社、嘎嘮別社分別歸類,總計蒐集相關地契、執照370餘件,除了建構相關的契字分析資料表並儘量將契字數位化,包括影像檔的掃描、 照相以及契字內容的謄打。

針對所蒐集的370餘件相關地契、執照的空間分佈進行分析,並實際於地圖上進行座標標定,推估出古文書資料所呈顯的平埔諸社的活動範圍。

藉著重新挖掘中外史料,整理出近代初期陽明山周邊地區商業活動的大致輪廓,也略述參與交易的各類族群,包括日本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漢人。根據研究成果認識北部臺灣原住民在漢人未大量來臺之前,已具備有吾人所忽略的商業性格。

針對荷蘭、西班牙的檔案,推估1582年葡萄牙船難的可能地點,並根據1654年荷蘭人所測繪的大臺北古地圖來認識近代初期陽明山地區活動的平埔族群。

對於具爭議性的村社考證則儘量臚列相關研究者的論點,提供讀者參考,若干村社位置疑義的澄清,應 當包括時間的連續性、空間的合理性,並能呼應文獻所提供的證據,由於荷西檔案文獻與清代古文書資料的時間斷層,本項研究未能順利解決此一困境,僅將相關論 點作一整理,希望對話得以重開,這些疑義有繼續研究的可能性。

對於具爭議性的村社考證則儘量臚列相關研究者的論點,提供讀者參考,若干村社位置疑義的澄清,應 當包括時間的連續性、空間的合理性,並能呼應文獻所提供的證據,由於荷西檔案文獻與清代古文書資料的時間斷層,本項研究未能順利解決此一困境,僅將相關論 點作一整理,希望對話得以重開,這些疑義有繼續研究的可能性。

研究成果詳細內容請至本處網站查詢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