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攝影/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相信大家對農業與蚯蚓的關係都不陌生,但對於蚯蚓的認識,以及怎麼使蚯蚓為農業帶來更大的效益,那就是另一個需要學習的專業,對許多農民來說也是希望可以多了解的課題。
五月中的一個上午,慈心基金會為了回應農民的期許,透過陽管處的介紹,與湖山里里長商借了中山新村作為場地,特地邀請臺南改良場研究蚓糞堆肥的潘佳辰助理研究員來到陽明山,為大家講述蚓糞堆肥的製作以及蚯蚓的照顧方式。課程除了技術知識的說明以外,也準備了相關飼養工具、材料以及要飼養的蚯蚓,做現場教學。
臺南改良場潘佳辰助理研究員詳細為農民解說與示範蚓糞土製作
認識蚯蚓習性 是蚓糞堆肥的重要關鍵
蚓糞堆肥相較一般堆肥因為有蚯蚓幫忙分解,因此堆肥化的時間稍短,而且不需要翻堆,但因為蚯蚓是生物,在墊料及蚯蚓食物的選擇上也須多注意。蚯蚓沒有眼睛與牙齒,多靠皮膚來感受環境的變化,因此如何營造一個蚯蚓喜歡的環境是做蚓糞堆肥的關鍵之一。
要營造蚯蚓喜歡的環境,首先要從認識蚯蚓開始。蚯蚓的種類很多,根據其特性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以枯枝類葉為主食的蚯蚓,這類蚯蚓就是主要可以做蚓糞堆肥的種類;第二類是淺居型蚯蚓,也是一般農地翻耕時常見的蚯蚓;第三種是深居型蚯蚓,居住在較深的地底,體長較長較大。而臺灣較常用來做蚓糞堆肥的蚯蚓有三種:歐洲紅蚯蚓(安卓愛勝蚓)、印度藍蚯蚓(掘穴環爪蚓)及非洲夜蚯蚓(尤金真蚓),三種的活動力和體型不太相同,而課程這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一般養殖蚯蚓最常見的歐洲紅蚯蚓。
當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一般養殖最常見的歐洲紅蚯蚓
給予適合環境與食物 讓蚯蚓開心住下來
養蚯蚓要注意蚯蚓喜歡的環境,首先要選擇墊料,讓蚯蚓有安全感的環境可以躲藏,食材的部分會因內容不同,所產生的蚓糞養分也不會跟著不同,講師提醒要避免提供骨頭、肉類乳製品、柑橘果皮、過鹹過油食物等牠們較難消化的食材。這次講師準備了腐熟的菇包堆肥作為主要墊料,避開過於營養或過於粗大的枝條。而墊料與食材的比例、擺放位置也有一些技巧,這些講師都細細說明。把蚯蚓生活的地方布置好之後,再來要觀察蚯蚓適應狀況。若三小時內蚯蚓們沒有大量鑽出來或逃走,那就表示牠們還算喜歡這個環境,可以慢慢等待堆肥完成啦
農民雖然常在田裡看到蚯蚓,但對其習性不熟悉,透由講師解說,引發農友的好奇
課程最後,讓農民領取菇包堆肥以及歐洲紅蚯蚓,試著自己培育蚯蚓蚓收集蚓糞。講師同時指導各種材料放置比例等技巧,也強調製作引糞堆肥有抓到關鍵就好,每個人的方式可能或多或少有差異,可多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培育方式以及最適合自己田區的堆肥。
農友們對於如此實用的課程十分感興趣,因此在上課過程中與課程結束後,農友們與講師來回討論蚯蚓養殖的相關問題,期待未來這農田裡的小幫手能為土地增添養料與活力。
現場提供農民蚯蚓養殖器具及堆肥,讓農民現場試試身手
一堂堆肥課 埋下友善環境生態的種子
講師在指導蚯蚓堆肥的相關技術的同時,也給予利用農業廢棄物製作肥料的概念,讓農民即使一開始沒有轉作意願,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及肥料。
為了鼓勵農民轉作,課後也特別邀請友善食材店家-普羅旺斯烘焙坊,使用陽明山友善農民的農產品製作點心飲品,除了讓參與課程的農民品嘗美味的食材外,也間接讓農民對於轉作後的產品及通路產生信心。
課後請普羅旺斯烘焙坊準備友善食材點心,鼓勵農民多朝友善耕作發展
陽管處也為了多了解農民的需求,派員協助並全場參與,希望藉由上課的機會熟悉農民,一起陪伴轉型友善耕作。透過一堂專業課程,將陽管處、陽明山農民、當地里長和友善店家拉在一起,從原本彼此沒有交集,逐漸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希望不久的將來,能激盪出美麗的漣漪,守護共同居住的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