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國家公園裡的有機】推動有機農業經驗 登上亞洲有機大會發表

  • 發布單位:資訊管理室
  • 上版日期:112-07-07

文•攝影/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今年六月,菲律賓考斯瓦根(Kawswagn)舉辦第六屆IFOAM ASIA亞洲有機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透過有機農業建設世界和平」。受陽管處委託辦理陽明山友善農業輔導案,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團隊代表陳浩宇,在「社會包容」場次,向在場上百位聽眾進行專題發表,分享陽明山國家公園與農友之間,如何促成合作理解的經驗。

第六屆IFOAM ASIA亞洲有機大會會場

第六屆IFOAM ASIA亞洲有機大會會場

 

過往,大部分國家公園管理模式,主要依循美國黃石公園模式的「由上而下」的規劃方法所主導,將人類隔離在自然之外,難免引發居民的反感。

2020年,國家公園委託慈心,希望透過推動有機農業,將農民納入成為保育夥伴。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私有土地占總面積的1/4,其中大部分為農地。各種保育類動物,在水田、果園之間棲息覓食,地主的耕作方式,影響國家公園內的物種和棲地保育成效。這裡緊鄰台北,堪稱都市人假日旅遊的後花園。但是,國家公園在管理上,卻面臨保育、遊憩與農業經營的失衡困境。

例如在園區內的私有海芋花田就是代表性的案例。提供民眾體驗採花,並與農業生產、餐廳飲食、花卉與盆栽販售等經濟活動密切結合,每年產值高達1億台幣,但環境衝擊也成為國家公園管理難題,加上種植花卉的農藥、化肥使用,也危及台灣一級瀕危保育類水蛇—赤腹游蛇的生存。尤其因為花卉非糧食作物,農藥問題容易被忽略,隱藏了許多健康與環境生態危機。

面對觀賞性作物轉作友善耕作,國際文獻資料及經驗甚少的情況下,慈心基金會與農友協助歷經3年的努力,成功摸索出種植海芋的技術,國家公園內也新增了10位種植不同作物取得有機驗證標章。開創了國家公園官方、當地居民、田間生態及民眾遊憩間平衡、友善及和諧的互利關係。

 

慈心基金會專員陳浩宇代表上臺分享陽明山國家公園有機轉作的案例

慈心基金會專員陳浩宇代表上臺分享陽明山國家公園有機轉作的案例

 

慈心基金會代表陳浩宇分享陽明山國家公園有機轉作的案例後,獲得國際友人的熱情回饋。來自印度的夥伴說明,印度國家公園旁的緩衝區也實踐有機農業來推廣生態保育的成果,特別的是,保育的是台灣人意想不到的物種—大象。場次裡,還有來自斯里蘭卡戰後重建、以及日本身障共融農場等案例。

 

前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的叛軍領導者Aga Dimakuta向大家說明

前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的叛軍領導者Aga Dimakuta向大家說明

 

大會也安排參訪當地的有機農場,該計畫「從戰場到農場」由考斯瓦根市發起的、提供給前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ILF)戰鬥人員重新融入社會。該計畫透過促進合作和相互尊重,成功地成為恢復馬拉納人和基督徒之間信任的途徑。農場是位於Barangay Cayontor的Cayontor農民協會,種植旱稻、番茄、茄子、咖啡、香蕉,也有生態池養魚。負責人Aga Dimakuta是前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的叛軍領導者,以前放置機槍的槍架,現在用來架設水槍。內戰戰士們透過農耕,確保了自己的下一代擁有更好的未來。

 

農場種植多樣作物 改善內戰帶來的飢荒問題

農場種植多樣作物 改善內戰帶來的飢荒問題

 

透過出席亞洲有機大會,不但將陽管處與農友的共同努力帶到國際社群,更高興看到,有機農業的實踐,不僅建構友善大地,更是讓這個世界更加包容、更有愛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