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初⼀早,陽明⼭國家公園管理處、慈⼼有機農業發展基⾦會,以及北投區農會⼀起舉辦講座來認識本地重要蛇類,希望能幫助在地農⺠了解當地特有種⾚腹游蛇,以及台灣蛇類保育的現狀。
【陽明山友善農業課程系列】遇見紅肚皮小水蛇──赤腹游蛇
文案:吳書葦
9⽉初⼀早,陽明⼭國家公園管理處、慈⼼基⾦會,以及北投區農會⼀起舉辦⼀個講座:「『蛇』麼?這是我的鄰居?──本地重要蛇類認識」,希望能幫助在地農⺠了解當地⾚腹游蛇,以及台灣蛇類保育的現況。
特別邀請到宜蘭大學毛老師為農民介紹常見蛇類,大家從各地來參與課程,且非常認真學習。
《啟.探訪神祕水蛇的家鄉》
很快我們來到了陽明⼭的⼀幢建築,屋簷的招牌上寫著「湖⽥區⺠活動中⼼」。⼭上的氣溫相較市區內又涼爽了幾分,此處明明在台北範圍內,卻截然不同的清幽,視野邊緣不斷滾動延展的山嵐,在周圍綠意的襯托下宛如隱世桃源⼀般。看著周圍零星擺攤販售蔬菜的居⺠,還⾒到有農⺠在⽥地裡忙活著,這樣充滿⽣機的感覺,讓⼈有點難相信,這裡也是繁華⼤台北地區的⼀部份。
農民認真上課並於課後踴躍參與討論
《識.於水田稀軟的淤泥中》
時間差不多後,我們很榮幸迎來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的毛俊傑老師,與我們分享蛇類的各種小知識。
講座的開頭,⽑老師先是跟我們分享他多年來在蛇類保育這個領域⾒到的⼀些變化,還有關於當地⽣態的現狀。在陽明⼭地區,有⼀種很特別的⽔蛇──赤腹游蛇。牠們有著紅紅的肚皮。台灣平地各種俗稱的水蛇(包含唐水蛇、墨菲氏水蛇、赤腹游蛇、草花蛇等),早年數量很多,有被拿來當作牲畜飼料和製作成⽪包的紀錄,老師曾經⾒到過保存良好的⽪包樣品,⼀個⼩包⼤約就要⽤到4~5隻的墨菲氏水蛇,可見當時這些蛇類的數量是多到可以讓人輕易捕獲的,然而在陽明山這邊,20年前
的觀測紀錄還有約有將近600-1000多赤腹游蛇,近年由於渠道水泥化、觀光遊憩、外來種入侵、棲地破碎、族群壓縮及氣候與水源的不穩定等原因,使得棲地劣化、族群數量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值得更多的關注與保育投入。
雖然整體來說,各種水蛇數量都有下降,但不像牠們的近親──白腹游蛇,赤腹游蛇相比之下數量稀少非常多,在全台灣的棲地,只剩下北新⽵、桃園龍潭⼀帶以及陽明⼭週邊,不幸的是,桃園的棲地紀錄零星,且近期又有科學園區的開發爭議,所以陽明山地區的棲地至關重要,可能會是這個物種在台灣自然環境存續的最後希望了。
陽明山地區早期水蛇非常多
《理.無須恐懼的膽怯生靈》
在繼續討論⾚腹游蛇之前,老師和我們分享了許多其他關於蛇類的⼩知識,因為很多⼈懼怕⼀些東⻄,往往是對於該事物不夠了解,所以讓我們先來認識⼀下蛇類這種⽣物,其實牠沒有許多⼈想的那麼可怕。
⾸先,⼤多數蛇類其實是⼀群非常膽⼩的⽣物,即便是那些有著致命劇毒的種類,也時常對⼈類感到懼怕,俗話說的「打草驚蛇」並非沒有道理,在野外中,用樹枝等物件製造騷動,確實通常都能嚇跑蛇類;比較無可避免的是在不小心驚擾到牠們的狀態下(像是不小心摸到或是踩到),這通常才是有⼈被攻擊的主因,畢竟蛇類擅⻑隱匿,有時真的不易被發現。
若無法理解蛇類的攻擊性,也許可以嘗試站在動物的⾓度思考:你是⼀隻沒有⼿、沒有腳的蛇,你只是靜靜地待在草叢裡休息,這時天外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你被嚇到後的防衛手段除了逃跑以外就是張開嘴巴先咬了。另外,⽑老師也強調⼀件許多⼈不清楚的事──蛇類咬人和注入毒液其實是兩回事,通常出於本能防衛的咬傷,並不⼀定會造成中毒,⼀條蛇對於要不要注入毒液使攻擊⽬標中毒其實是有辦法選擇的,畢竟產⽣毒液也需要花時間,如果隨便⽤掉,萬⼀真的需要時沒有庫存就糟糕了。
台灣的毒蛇,造成死亡的機率低於1%,每年統計被蛇咬的人數,也只有大約1000人左右,加上台灣並沒有攻擊性很強的毒蛇,或是體型巨大的種類,其實只要在野外時注意穿著,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發⽣意外的。不過還是要提醒,如果不慎被咬,保險起⾒還是要去醫院處理⼀下,盡可能記下蛇的特徵,能有助於醫生判定該如何處置。
雖然蛇類基本無害,但老師還是額外分享⼀些避免蛇類出沒家中的⼩撇步,由於他們喜歡靠著東⻄爬行,所以生活空間盡量不要堆疊雜物,讓活動空間盡可能開闊,他們基本上就不太會出現了。
課後毛老師帶大家實際走訪蛇類常棲息的濕地
《思.稀有存在的必要與否》
回來談論赤腹游蛇,在陽明山地區,除了棲地被破壞以及被人類過度捕捉的影響,牠們瀕臨滅絕還有個讓人無奈的原因──外來種的入侵。早年這些水蛇的主食是泥鰍,濕地內有數量豐沛的泥鰍可以捕食,然而在外來種的福壽螺和美國螯蝦進駐之後,加上不當的濕地步道及防洪工程,泥鰍的數量變得十分稀少,也直接導致了赤腹游蛇的數量下降。
有人或許會提問「即使赤腹游蛇在生態上具有指標性,但保護他們不要滅絕真的很重要嗎?」,毛老師給出了⼀個耐⼈尋味的答案,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他說「這個答案要憑個⼈去思考」,確實,有許許多多的物種不斷在消失,好像對我們的世界影響也不是那麼大,但是人類在醫學上有許多的重大發現,都是在⼀些數量極其稀少的⽣物⾝上發現的,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哪天能不能⽤上,甚⾄我們也可以從另⼀個⾓度去思考,⼈類社會中許多不同的文化,真的有保存的必要嗎?⼀個種族和⼀個語⾔的消失,意味著我們⼜少了⼀種理解世界的⽅式,這些到底重不重要呢?⽑老師既不給肯定也不給否定的答案,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回答,這⼀切真的是要讓個⼈去衡量,如果⼀個⼈打從⼼底覺得這⼀切沒有意義,那他⼈不管說什麼都無法改變你的想法,但若⼀個⼈願意好好思考,得出願意保護這些稀少價值的結論,那他才能真正打從心裡去認同和協助吧。
另外,講師也提到⼀點,恢復和保護濕地⽣態環境,也不單單是要保護⾚腹游蛇這個物種⽽已,溼地是⼀種非常特殊的⽣態環境,不只是⽔蛇,還有許多其他許許多多稀有的動物和植物,像是柴棺⿔也是當地保育等級最⾼的⼀個物種。老師還分享了⼀個有趣的看法,他問「如果住家環境就是會有動物出沒,老鼠和蛇,你會選哪種?」,他說他個人是絕對會選蛇,因為老鼠具有散佈人畜共通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對公共衛生的影響真的比蛇大很多。
會這麼問也是因為,蛇類對於清除鼠類的效率非常高,他們可以直接鑽進鼠窩完全根除。另外也提醒⼤家,家裡如果有養⼩型⿃類寵物,盡量不要養在室外,這就像是邀請蛇來吃他們⼀樣。此外,老師⼗分不建議⽤強硬的⼿段驅逐蛇類,因為蛇會出現在⼀個地⽅,不是沒有原因的,如果你那個環境就是會出現蛇,把牠強硬地移除,只會在⽣態中空出多餘的資源,⽽這些資源勢必被其他東⻄利⽤,⾄於會出現什麼東⻄來填補被驅除的蛇類,我們完全無法預期,如果是比原本的蛇更糟糕的東⻄,豈不是更⿇煩?不如從⼀開始就和蛇類和平共處,反正你不去打擾牠,牠也不會打擾你。
海芋季過後是蛇類的覓食期,若能結合生態教育和保育意識,規劃生態觀光,在保護生態之虞,也達到教育目的。
《尋.重新定義的存在價值》
課程結尾,老師還針對了陽明⼭地區如何同時保護蛇類並利⽤這點創造優勢的作法提供⼀些建議,我們都知道當地很重要的⼀項收益便是海芋季的觀光價值,⽽海芋的季節過後正好是蛇類的覓食期,結合現在越來越受重視的生態教育和保育意識,也許可以規劃設計成完善的生態觀光產業,組織導覽活動,在保護⽣態的同時也能照顧當地居⺠,也讓⼤眾更了解當地珍稀的⾃然環境資源。
至於為什麼無法用規劃保護區之類的方式把牠們遷移到其他地方復育,是因為這種蛇有歸家的行為,不管移到哪裡牠們都會想辦法回到自己當初的家,而在人工環境下,雖然容易飼養,牠們卻不願意在那樣的環境下交配生殖。
恢復和保護濕地生態環境,不單是要保護赤腹游蛇,還有許多其他許多稀有的動物和植物會因之得到保護。
《結.歸途之前的小小奇遇》
活動結束之後,我們和毛老師實際走進當地的濕地考察,雖然陰雨綿綿,但濃濃的霧氣搭上周圍綠意,卻意外有種異國般的情調。木製的小橋、田間蜿蜒的溝渠、蜘蛛網上彷若無盡的細碎露珠閃耀著⽩雲的折射,⼀瞬間有種找回童⼼的感覺,好像回到了⼩時候⾃然課的⼾外教學場景,那是我在成年後多年間在城市中打滾不曾有過的懷念的氣息,雨後田野間特有的清新氣味,映襯著濕地沼澤⽔⾯映出的植物倒影,讓⼈不禁感嘆能在這樣的午後短暫體驗到遠離塵囂的平靜。(還在只要⼀⼩時車程內的台北!)
透過這次的活動和分享,希望能讓⼤家更了解蛇類,也願意為陽明⼭地區當地濕地保育出⼀分⼒。
課後農⺠間也農友們很感謝踴躍與⽑老師回饋,農⺠間也互相討論起如何在友善耕作下功夫,並如何更友善對待田區的野生動物們,在多認識了解這些蛇類後,因不認識而造成的衝突也隨之看到化解的希望,甚⾄進⼀步透過友善耕作維持蛇類的家園。
農友們很感謝陽明⼭國家公園管理處、慈⼼基⾦會和北投區農會⼀起舉辦這個講座,期望和當地居⺠以及觀光客⼀起攜⼿打造⼀個更友善更永續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