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安能辨蛇是雄雌?

  • 發布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

撰文/毛俊傑

對於多數的民眾來說,區別男人女人很容易,要分辨貓貓狗狗的公母也不難,但要如何辨別蛇類的雌雄呢?或許對大家來說,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台灣的蛇,除了少數種類是屬於孤雌生殖,就是在整個種類的性別上,單純只有雌性而沒有雄性的種類,例如:長的像蚯蚓,也被人家俗稱為蚯蚓蛇的鉤盲蛇,無須辨認公母之外,其他的蛇都有公母雌雄之分,那麼蛇的公母該要如何辨別呢?

有些蛇的公、母長相大小或是居住的環境都差很多,可以透過研究人員有系統的研究了解後,明確的告訴大家,如何從外在的差異上,很快的來分辨,如構造上,公的蛇尾巴比例比較長,母的比較短,母蛇體型比公蛇大隻,顏色上公蛇母蛇的不同,或是否有一些特殊的鱗片突起或構造、形狀上的差異等等。

然而,在了解這些外在的差異之前,研究人員如何先精確的區別出蛇類的公母以進行研究上的比較呢?傳統上會利用博物館收藏存放的標本,進行解剖與比較,而在不同蛇類的生態及生物學研究及相關工作從業人員,也會從他們各自對蛇的了解與過去的實際操作經驗,對蛇的公母辨認,會有一些密技及累積經驗之外,最常為專業人員使用的方法,是採用蛇類的性別探針,進行雌雄的檢測,在選取適當尺寸大小的圓頭金屬探針,並將其塗抹潤滑油之後,沿著蛇類洩殖孔向尾部方向的兩側任選其一,向尾巴末端的方向輕輕的插入探針,探針可插入的深淺,視蛇的種類及其體型大小,會有不同的差異,通常母蛇以探針測試,最大深度均會少於5片鱗片,但公蛇多半插入的深度可達10片以上,造成此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該處為雄蛇外生殖器,半陰莖在非生殖使用狀況下,收藏的位置所在,雌蛇因不具有該構造,因此不具有探針可以插入的空間。

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境的池沼、水田、溪流及溝渠等水域生態環境之中,有一種常見的,長相灰灰黑黑的,外表看起來沒什麼變化,公母長的都一樣的水蛇叫做白腹游蛇,牠是一個可以做為水質安全性及水域生物多樣性良好的指標,但是看起來公的母的都長著同一個樣子,如果沒有專業的蛇類研究人員的協助,該如何分辨公母呢?在1929年有位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工作的兩棲爬蟲類動物學家波普(Clifford H. Pope),首先發現了像白腹游蛇,以及跟牠親緣關係比較接近的幾種水蛇的公蛇,會有個共同的細微特徵,在牠們下頷前端的表面,公蛇會長出幾個小小的痘痘狀的凸起,母蛇則沒有(圖2),巧合的是,類似這樣的凸起,也經常會在一些棲息於溪流的鯉科魚類雄魚身上發現(如:馬口魚),在雄魚吻部前端會出現的這個構造叫做追星,牠在魚類的生殖期時會特別明顯發達,雖然目前對於公白腹游蛇這個突起的構造,有人認為他是感覺探測用,有人覺得牠是求偶交配用,不同的用途及可能性,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牠提供了一個快速辨認雌雄的方法,至於這個構造的真正用途呢?那就交給生物學家去傷腦筋了!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白腹游蛇(攝於鹿角坑溪,毛俊傑攝)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白腹游蛇(攝於鹿角坑溪,毛俊傑攝)         

雌(左)雄(右)白腹游蛇下頷的比較(拍攝及製作者:毛俊傑)

雌(左)雄(右)白腹游蛇下頷的比較(拍攝及製作者:毛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