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四季有花賞-春季之花

  • 發布單位:陽明山國家公園
台灣胡麻花 百合科
台灣胡麻花 百合科

每年2月當胡麻花開時,表示春天已經來臨了。花頂生,可清楚看到單子葉植物三的倍數的花被,花色隨著生長環境的光照強度而呈現白色、淡紅、淡紫或淡綠色。

本種植物在未開花時植株因匍匐簇生於地面,因此不易被發現。本園區在陽金公路小油坑至中湖段及擎天崗、夢幻湖一帶很容易於開花時發現其蹤跡。

最佳觀賞地點:陽金公路小油坑至中湖段、巴拉卡公路鞍部至民航局房舍段及擎天崗、夢幻湖一帶。
紅楠 樟科
 紅楠 樟科

又名豬腳楠,在園區內是森林的優勢種,到處可看到它的存在,不過它的葉形變化很大,且個體間花期差異很大,很容易誤認或認不出它來,因此您要仔細辨認才可認出它來。

花期為每年2月至3月,因早春萌發新的葉包及花苞時,狀似紅燒豬腳而得名。她和其相近種大葉楠、香楠極為相近,初接觸者必須要仔細辨識,才能分出彼此來。

最佳觀賞地點:為本園區之優勢種,幾乎到處可見,唯其葉形變化極大,且因個體差異花期變化亦頗大。
山櫻花 薔薇科
山櫻花 薔薇科

又名緋寒櫻,在陽明山可見到2種不同花色,且花期不同的山櫻花。 第一種稱為霧社種緋寒櫻,花色為紫紅至桃紅,花期為12月中下旬至元月中旬,約為1個月,主要以山仔后花卉試驗中心附近、平等里及陽明公園附近種植較多。 另一種為本地種緋寒櫻,花色為較濃粉紅,花期為2月中旬至4月上旬,主要欣賞地區為陽明公園、管理處西側及竹子湖一帶較多。

山櫻花雖然也會自然結果,但其果實和自外國進口的櫻桃大小差異太多,風味亦不相同, 不可混淆。 最佳觀賞地點:霧社種緋寒櫻,主要以山仔后花卉試驗中心附近、平等里及陽明公園附近種植較多。

本地種緋寒櫻,主要欣賞地區為陽明公園、管理處西側及竹子湖一帶較多。
華八仙 虎耳草科
華八仙 虎耳草科

每年的2月至4月到 陽明山賞花的遊客,一定會看到這種賞心悅目且優雅的花朵。如果您以為那看似花瓣的白色部分是她的花瓣,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那只是外圍無性花之花萼特化成的 苞片,其主要的目的是吸引昆蟲來幫忙她傳粉。她和她的姊妹種狹瓣八仙極為相近,在本園區主要以海拔600公尺為分界,600公尺以下以華八仙為主。其幼枝 與葉柄為青紫色,葉片終年常綠,為和狹瓣八仙最大的區別。

最佳觀賞地點:陽投公路沿線及園區600公尺以下之溪溝及步道、道路兩旁。
野鴉椿 省沽油科
野鴉椿 省沽油科

每年1月至3月是野鴉椿長新芽及開花的時節,由於她的花為黃綠色且不明顯,因此要到了夏天7、8月時才是她引人注目的時候,由於她那紅色的果肉反捲開裂,露出黑色的種子,強烈的對比,而顯得特別迷人,樣子和我們吃的蘋婆極為類似。

她可是只產於台灣北部基隆河以北區域,非常的特殊。由於她屬於落葉樹種,因此每年在欣賞完她那紅得發紫的果實後,她的葉子即轉為黃色,紛紛掉落,讓人有一種繁華過盡的淒涼,確也讓人目不暇給她那豐富的色彩變化。

最佳觀賞地點:遊客中心前、陽金公路沿線。
大葉釣樟 樟科
大葉釣樟 樟科

由於她那密生的花 序、集中的花期以及早春稀疏的葉子,使得我們在每年的3、4月很容易觀察到她開花的模樣。雖然她的花瓣不是很明顯,不過她的雄蕊花絲很發達,呈現淡紅色, 因此我們很容易在她開花時一眼就認出她來。開花時也常會吸引大量的昆蟲前來覓食,是不錯的蜜源植物。在台灣分布以中北部為主,從低海拔到中海拔的山區都可 見到她的蹤跡。

最佳觀賞地點:湖底路、陽明公園及中正山一帶。
金毛杜鵑 杜鵑花科
金毛杜鵑 杜鵑花科

屬於六種原生杜鵑之一,花期比日本種的平戶杜鵑略晚,約為3月中旬至4月下旬,磚紅色的花色是一般日本種杜鵑較少的顏色,加上花期集中頗具有觀賞性。無怪乎一般稱杜鵑又叫做「滿山紅」,亦即開花時滿山遍野都可見到紅色的花海。

金毛杜鵑因其全株佈滿褐色接近金色的腺毛而得名。在台灣是一種廣泛分布的種類,由於其適應力強,因此即使非常貧瘠的土壤亦可生存,而生育地從開闊地到森林中層皆可見到。

最佳觀賞地點:陽明公園、中興路(即陽明書屋)、巴拉卡公路(小觀音山坡面)、大屯山車道、頂山石梯嶺等地區。
牛乳榕 桑科
牛乳榕 桑科

和所有榕屬植物一樣,她也有典型的榕果。我們一般看到的榕果其實是她的花序,我們看到的外觀是她的花序總托,她的花序隱藏在裡面,因此,這種花序就被稱 為隱頭花序,而且是榕屬所特有的。牛乳榕在每年3、4月是她新芽萌發期,有些植株的新芽呈紅色,直至葉片變綠,葉脈仍成現紅色,頗具觀賞價值。

等新葉長成之後,隨即長出榕果,其果實成熟時會轉為紅色,亦具有觀賞價值,同時也是鳥類非常可口的食物。

最佳觀賞地點:陽金公路小油坑段、巴拉卡公路沿線、大屯山車道及菁山路101巷沿線。
台北菫菜 菫菜科
台北菫菜 菫菜科

如果您初次見到她,一定會被她那紫色蝶形的花朵所吸引,紫色的花在野生植物中是較為特殊的,加上她那花瓣特化成的距更是特殊。

在植物界中蘭科、毛茛科及鳳仙花科都具有距的構造。距的底部藏有蜜腺或香氣可藉此吸引昆蟲來吸食,而幫助她傳粉。本種為台灣特有種,光看她的名字就可知道僅分布於台灣北部。在本園區以600公尺以上之開闊地頗為常見。

最佳觀賞地點:中湖戰備道、菁山路101巷及陽金公路小油坑至中湖段。
通泉草 玄參科
通泉草 玄參科

通泉草是春天到處可見到的草花,雖然她的植株不大,花朵亦不顯眼,但她那鮮明的藍紫色的一片花海在油綠綠的草地上則顯得非常突出。她的花冠唇瓣非常發達,具有明顯的腺毛。如果您仔細觀察她的花藥四枚成兩長兩短,且兩兩互相結合。 而且更有趣的是柱頭一接觸到花粉會閉合,而有所謂的柱頭運動。 每年的2到4月是她的花期,分布以較潮濕的草生地及道路、步道兩旁較多。

最佳觀賞地點:大屯自然公園、管服中心、菁山自然中心及園區之草生地及道路、步道兩旁。
呂宋莢迷 忍冬科
呂宋莢迷 忍冬科

和其他落葉樹種一 樣,春天是她們長新芽及開花的季節,每年的2月是她的萌芽期,等葉子長成後白色的小花隨即一朵接著一朵綻放開來,常會吸引許多的昆蟲前來吸食花蜜。

花謝後 結成嫩綠色的果實,到了10月、11月正是果實成熟轉成紅色的時候,這常可見到許多以果實為主食的鳥類會穿梭其間,啄食那可口的果實。那果實可愛的模樣, 包您看了也會垂涎欲滴。

最佳觀賞地點:陽金公路沿線及巴拉卡公路沿線。
山枇杷 薔薇科
山枇杷 薔薇科

和我們吃的水果枇杷一樣同屬薔薇科,枇杷屬的植物,如果您仔細的端詳她們的花、葉片及果實和枇杷倒頗為相像。不過她的果實和枇杷比起來可是小多了,而且果肉很少,裡面充滿了種子。一般而言,果實是植物用來傳宗接代的,果肉只是用來吸引動物吃食,以便幫她傳播種子。

白色的花具有濃郁的香味,常會吸引昆蟲前來吸食,以便幫她傳粉。頂生的圓錐花序,每年3.4月開花時,很容易觀察到,而且極具有觀賞價值。

最佳觀賞地點:新園街、二子坪一帶。
烏皮九芎 安息香科
烏皮九芎 安息香科

烏皮九芎可別和九 芎搞混了。她們兩者之間可是相差很遠。九芎一般生長在潮濕的河谷或岸邊,樹皮常會脫落而呈光滑的淡黃或粉紅色,她是屬於千屈菜科,開著具有蕾絲般的白花。 而烏皮九芎恰如其名,其樹幹及枝條的皮可一律是黑色的。

每年3、4月是她的花期,其倒掛且集中開於小枝的花序,極具有觀賞價值,可惜花期稍嫌短了一些,如果在野外集中分布且同時開花倒蔚為景觀,尤其是道路或步道兩旁,是絕佳的欣賞地點。

最佳觀賞地點:菁山路101巷、陽金公路、巴拉卡公路及二子坪一帶。
大葉楠 樟科
大葉楠 樟科

和紅楠一樣屬於樟科楠屬的植物,不過她的植株及葉子的外觀和紅楠有明顯的不同,大葉楠的葉子較紅楠為大且較軟呈軟革質;而植株外觀方面,大葉楠較紅楠直立,且生長環境較為潮濕的溪谷。和紅楠一樣也具有芽包,外型較紅楠大,顏色不如紅楠深。

有些植株的新葉會呈鮮紅的顏色,頗具有觀賞價值,有的新芽會從樹幹冒出來,極為有趣。現在您分得出紅楠和大葉楠了嗎?如果仍然不行,那可要再翻一翻書,然後再仔細的觀察哦!

最佳觀賞地點:新園街及磺溪溪谷一帶。
香楠 樟科
香楠 樟科

如果以香楠與紅楠之間和大葉楠與紅楠之間的相近做比較,香楠與紅楠似乎較為相近,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香楠的葉片背面有較深的銀白色粉狀物。

一般而言,香楠在本園區的海拔分布較紅楠為低,樹型亦較紅楠大些,開花期亦較紅楠晚,不過開花較紅楠集中,不像紅楠因植株個別差異,整個花期長約3個月,有些植株果實成熟了,有些仍在開花呢!由於全株具有濃郁的香味,因而得名,也因此曾被利用作線香的骨材。

最佳觀賞地點:新園街、龍鳳谷一帶及園區外較低海拔山區如東勢產業道路、軍艦岩一帶。
墨點櫻桃 薔薇科
 墨點櫻桃 薔薇科

您一定吃過桃、梅、 李、櫻桃等水果,墨點櫻桃可是她們的近親,因此她全株也具有濃郁的杏仁味,您只要把她的葉片揉開則可聞到濃郁的杏仁味道,極易辨識。她也和其她櫻屬的植物 一樣會落葉,不過她的落葉期短,一落葉馬上新芽又長出來,等葉子長成後緊接著就是開花了。她的花為小白花,總狀花序,由於小花集中且幾乎同時開放,因此每 當每年四月她的花季來臨時,總可見到滿樹的小白花,非常的美麗,而且花謝時亦可見到滿地的落英,又是另一種美。

最佳觀賞地點:陽金公路沿線、巴拉卡公路沿線及菁山路101巷沿線。
長葉厚殼樹 紫草科
長葉厚殼樹 紫草科

和我們吃的破布子同科同屬的植物,如果您看到她的植株及花您就可以領悟到為什麼叫做紫草科了,因為她的植株木質化的程度低,枝條要好幾年葉綠素才會消失而木質化,即使是木質化的樹幹或樹枝,其水份仍然很多,因此很容易折斷。

而她的花呈現非常迷人的淡紫色系,極具有觀賞價值。她的果實成熟時也不幸破布子成黃色,而具有豐富的顏色變化,有些先轉為黃色,有些轉為橙色,最後轉為紅色。花期為每年的四、五月。

最佳觀賞地點:新園街、菁山路101巷口、巴拉卡公路、管理處旁警察大隊房舍前呈零星分布。
西施杜鵑 杜鵑花科
西施杜鵑 杜鵑花科

一般杜鵑花大都喜歡生長在陽性的環境,但是西施杜鵑則生長在森林中層的環境,也因此每當每年4月左右開花時,就可見到七星山的半山腰,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美麗景觀。她的花色從白色到桃紅色。

西施杜鵑的葉子屬於革質葉,和一般平地常見的杜鵑屬於毛葉的不同,而一般高海拔的杜鵑其革葉較厚且成反卷現象又有所差異,因此西施杜鵑不論在形態及海拔分布上可稱之為介於這種型之過渡型。

最佳觀賞地點:七星山山麓、二子坪、新園街一帶。
南燭 杜鵑花科
南燭 杜鵑花科

為本園區典型的火山植物之一,其分布的地點旁均有噴氣孔的出現,最常見的如龍鳳谷、大油坑、中山樓等地區,有噴氣孔的地方一定看得到南燭的分布。

其花序和花型與米飯花、台灣馬醉木非常類似,花序為總狀花序,吊鐘形的小花密集的排列在花枝上,而且開花順序由內而外,極像是一排排的鈴鐺,由內而外、由大而小的排列。花為白色,花期集中,因此賞花期只有在每年的四月,稍縱即逝。葉片具有落葉性,萌芽期為每年的3月。

最佳觀賞地點:龍鳳谷地區、大油坑及紗帽山等有硫氣分布區。
倒地蜈蚣 玄參科
倒地蜈蚣 玄參科

一個有趣的名字,但 她絕不是動物喔!她的適應力非常強,從平地至中海拔,從陽光充足的開闊地到森林中都可見到她的蹤影。不過她比較喜歡稍為濕潤具半遮蔭的環境,尤其是道路及 步道兩旁,您可以很容易就看到她那一片開滿紫色唇形的花,不過您可別被她的唇形花所騙,以為是唇形花科。偶而在野外可見到白色花的變異型。

最佳觀賞地點:園區各道路及步道兩旁極為常見資需,大屯自然公園、二子坪等開闊地亦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