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絹絲瀑布步道 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 擎天崗環形步道 頂山‧石梯嶺步道 坪頂古圳步道 冷擎步道
  • 步道長度:  
    金包里大路約5.6公里/日人路約3.5公里
  • 路程時間:  
    金包里大路約3.5小時/日人路約2小時
  • 步道分級:第2級  
    位於臺灣北部山區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歷經了清領、日治時期及二戰後等各個不同時期之統治經營,留下許多先民生活的人文遺跡,這些殘存的歷史記憶,在金包里大路及日人路即可一探究竟。金包里大路為昔日金山至士林間的交通捷徑,亦為居民運送魚貨、茶葉及硫磺等的連絡通道,故又稱「魚路古道」;其昔日尚保存的路線主要由金包里大路城門至天籟登山口,全長約5.6公里。日人路則是日治時期因軍事用途而開闢的道路,全線自擎天崗嶺頭喦到上磺溪停車場登山口止,長約3.5公里。  
    本步道沿途擁有許多清領至日治時期所留下的歷史遺跡,如早期專賣糕餅、飯粥及簡易器具、服務過往旅人的「憨丙厝地」、便於擔運茶葉而修築的「許顏橋」、著名的金包里大路城門,以及大石公、賴在厝地、採礦遺跡、守磺營地、土地公廟等。
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時程圖

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時程圖

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高程圖

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高程圖

 
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示意圖

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 示意圖 (點此圖放大)

 
停車場入口牌示

停車場入口牌示

大眾運輸
  • 金包里大路
  • 金包里大路城門鄰近公車站
  • 擎天崗站:108(遊園公車)、小15
  • 八煙登山口鄰近公車站
  • 八煙站:1717
  • 天籟登山口鄰近公車站
  • 金山農場站(天籟溫泉會館):1717
  • 日人路步道
  • 擎天崗嶺頭嵒鄰近公車站
  • 擎天崗站:108、小15
  • 上磺溪停車場登山口鄰近公車站
  • 上磺溪橋站:1717
  • 詳細公車路線資訊可至臺北市公車資訊系統查詢:http://www.5284.com.tw/
自行開車
  • 本步道起點為擎天崗與上磺溪停車場,開車之遊客可利用步道起訖最近的停車場,再搭乘皇家客運及108遊園公車回原點取車。
  • 士林→仰德大道→山仔后→菁山路101巷→冷水坑→擎天崗
  • 淡水、三芝→101縣道→右轉101甲縣道(百拉卡公路)→陽金公路→中湖→中湖戰備道路→冷水坑→擎天崗
  • 金山→陽金公路→天籟溫泉會館站→八煙→中湖→中湖戰備道路→冷水坑→擎天崗
  • 北投→新北投→泉源路→鼎筆橋、紗帽路→陽金公路→中山樓→新園街連絡道→菁山路101巷→冷水坑→擎天崗
停車場
  • 擎天崗停車場(擎天崗遊客服務站前/收費)
  • 上磺溪停車場(魚路古道上磺溪停車場出口)
動物
  • 臺灣藍鵲
    臺灣藍鵲

    屬臺灣特有種。雜食性,性情凶猛,會攻擊其他鳥種。但另一方面卻有家族相互扶持的精神;性喜群居,在生育季節,親鳥育雛時,前幾年出生未有繁殖機會的近親,會幫助親鳥育雛,擔任保姆和守衛的角色,具有強烈的護巢行為,對於侵襲者會毫不留情的攻擊,直到對方離開為止。

植物
  • 山菅蘭
    山菅蘭

    學名:Dianella ensifolia (L.) DC. ex Redoute. 又叫桔梗蘭,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多數密集,披針形,先端漸尖形,長約40?50公分,寬3?5公分,花莖長可達1公尺以上,花序圓錐狀,藍紫色花,極少數為白色,花被6片排成2輪;漿果藍紫色球形,莖汁有毒,不可食用。

  • 野牡丹
    野牡丹

    學名:Melastoma candidum D. Don 低海拔常綠小灌木,花紫紅色,因花大美豔而得名,為眾多野花中極具觀賞價值者。經長時間演化結果,其對環境適應性高,極耐酸、耐硫、耐貧瘠,號稱酸土指示植物,且對病蟲害、風害及空氣污染的抗性亦甚強。

  • 臺灣龍膽
    臺灣龍膽

    學名:Gentiana davidaii Franch var. formosana (Hayata) T. N. Ho 花冠淡藍色,花瓣白色,看起來鮮豔動人,令人賞心悅目;每年6、7月開花,適應力很強,不易凋謝。陽光充足的草生地或峰頂岩石隙縫中,都可以見到它們欣欣向榮地生命力。

  • 大菁(山藍)
    大菁(山藍)

    學名:Strobilanthes flaccidifolius Nees 山藍又稱「馬藍」,一般稱它為大菁,因為忌直射的陽光,適合生長在低海拔背山坡地,故名「山藍」;是一種屬於爵床科的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歡潮溼陰冷,或山溝溪旁的腐植土區,是為藍染的主要植物。

  • 自三重橋入魚路/金包里大路環境資源概述

      金包里大路是早期往來士林與金包里(金山)之間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聯姻道、以及運送漁獲、硫磺、茶葉等運輸道。此外,因清領時期駐守擎天崗地區的河南勇軍,長期移防駐守於臺北府與金包里之間,金包里大路部分路段與此軍事道重疊,因此也有人稱其為「河南勇路」。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金包里大路最北端、位於天籟社區旁的天籟登山口,自此至擎天崗,沿途尚有八煙、上磺溪等登山口。步道全長約5.6公里可抵達擎天崗。此處至八煙登山口距離約1.8公里,步行單趟約需1小時。
    ◎遊客注意事項
    1.山區時有濃霧,請勿行走未開放步道,以免迷途發生危險。
    2.行走步道請考量自身體能,量力而為。
    3.請珍惜資源,避免干擾及破壞,並將垃圾攜帶下山,保持山林整潔。
    4.本區氣候多變,登山健行請預做妥善準備,攜帶雨具及禦寒衣物。
    5.請勿破壞歷史遺跡。
    ◎緊急聯絡電話
    1.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02)2861-3601
    2.擎天崗遊客服務站:(02)2861-5404
    3.冷水坑遊客服務站:(02)2861-0036
    4.國家公園警察大隊陽明山警察隊:(02)2861-3609

  • 登山小提醒

    ◎遊客注意事項
    1.山區時有濃霧,請勿行走未開放步道,以免迷途發生危險。
    2.行走步道請考量自身體能,量力而為。
    3.請珍惜資源,避免干擾及破壞,並將垃圾攜帶下山,保持山林整潔。
    4.本區氣候多變,登山健行請預做妥善準備,攜帶雨具及禦寒衣物。
    5.請勿破壞歷史遺跡。
    ◎緊急聯絡電話
    1.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02)2861-3601
    2.擎天崗遊客服務站:(02)2861-5404
    3.冷水坑遊客服務站:(02)2861-0036
    4.國家公園警察大隊陽明山警察隊:(02)2861-3609

  • 古道中的著名聚落-八煙

    古道中的著名聚落-八煙
      八煙舊名「三重橋」,其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與新北市金山區邊界,北有竹子山、南有磺嘴山與大尖後山、西有七星山、小觀音山等大屯火山群峰環繞四周。八煙之名約出現於清領至日治期間,主要因區內擁有多處硫氣孔,每當磺煙昇起、形成壯闊之感,加上陽金公路開闢之初,沿途皆以公里數稱呼,此處約為8公里處,故與磺煙之特色合稱「八煙」;另有一說是自遠處看八煙,有八道磺煙袅袅上升,故名之。
      八煙地勢南高北低,早期居民順應地勢開闢梯田、聚落,並自南面山麓引水灌溉,闢有極為複雜的灌溉水圳系統。此外,因灌溉系統需配合梯田的使用型態,故以「之」字形闢建,成為此處的一大特色。
      聚落內至今仍維持著傳統的住屋型式,依循古法持續修建水圳,並保存原始梯田、圳道及建築之風貌,與今日現代化的聚落城鎮相比,宛若靜謐的世外桃源。
    ■八煙聚落示意圖

  • 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步道路線圖

    ※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步道路線圖、時程簡圖、步道高程圖

  • 闡述百年事蹟的歷史步道

      金包里大路是早期往來士林與金包里(金山)之間的交通要道,也是聯姻道、以及運送漁獲、硫磺、茶葉等運輸道。其與日治時期為軍事目的而開闢的日人路,沿途多處交錯;兩者的差異在於金包里大路的路線較直、距離短而坡度較陡,而日人路則是為運送大砲、馬車通行而沿著等高線開闢,呈現「之」字形迂迴繞行,距離較長而平緩。
      此處為金包里大路北段中間的登山口,由此往北可至天籟登山口,長度約1.8公里,步行單程約需1小時;往南則可抵擎天崗,長度約3.8公里。

  • 斯文豪氏發現的臺灣物種

      "臺灣物種以斯文豪氏姓氏為名者,包括斯文豪氏蛙、斯文豪氏遊蛇、斯文豪攀蜥、斯文豪小山蝸牛、斯文豪大蝸牛、斯文豪長蝸牛等,前2者在陽明山區皆有分布;他所發現的物種且在陽明山常見的則有臺灣藍鵲、竹雞、大冠鷲、紅頭穗眉(山紅頭)等。
    ■斯文豪氏蛙(Swinhoe's frog)
    赤蛙科。一般為翠綠色,體側為灰褐色或赤褐色,眼鼻線黑色,鼓膜明顯為黑色或褐色。
    ■斯文豪氏遊蛇(Taiwan keelback)
    臺灣特有種/黃頷蛇科,棕褐色身體上雜有黑色、土黃色小斑點,頭頸部有明顯之黑色寬斑紋。
    ■臺灣藍鵲(Formosan blue magpie)
    臺灣特有種/鴉科,身體羽色為藍色,頭、頸黑色、嘴與腳紅色,尾羽甚長,且尾羽腹面黑、白相間。
    ■竹雞(Chinese bamboo-partridge)。
    臺灣特有亞種/雉科,翼形短而圓,腳粗壯,不善飛行。
    ■大冠鷲(Crested serpent-eagle)
    臺灣特有亞種/鷹科,成鳥羽翼有明顯的白色翼橫帶,後頸與背面羽色為暗褐色,常邊飛邊叫,是臺灣猛禽最常鳴叫的種類之一。
    ■紅頭穗眉(山紅頭)(Rufous-capped babbler)
    畫眉亞科,嘴細且略向下彎,頭頂為栗紅色,鳴叫聲似「呼、呼、呼、呼」之聲,有時亦會發出「啾急~」之聲。"

  • 對臺灣生物極有貢獻的研究者-羅伯特‧斯文豪

      "羅伯特.斯文豪(Robert Swinhoe)是英國駐外官員,中文名為郇(ㄒㄩㄣˊ)和;他是第1位有系統地實地調查、採集臺灣動植物標本,並發表研究論文者。1856年他首次到臺灣新竹,共停留約2週的時間,便採集記錄了至少93種新品種鳥類及17種哺乳類動物。1861年-1865 年間再次派駐來臺;駐臺5年的時間內,他數次深入臺灣各地進行採集、紀錄與研究,並在「北中國皇家地理學會」發表了「環島紀行」一文,其中一段描述了1858年他走過金包里大路時,對當地地理環境及物種之紀錄,對日後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關於羅伯特‧斯文豪
    1836年 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英國人。
    1856年 任駐廈門兼上海英領事館二等書記官,3月搭船抵達臺灣新竹,展開首次探險,並記錄了數種新品種鳥類與哺乳類動物。
    1858年 跟著英國軍隊抵達基隆,曾沿著當時金包里大路旅行,從事自然研究,抵達士林後轉乘小船回基隆。此次環臺之旅約停留1個月左右,同年7月20發表「環島紀行」。
    1861年 派駐來臺並任職於臺南英國代理領事事務處副領事,後將領事事務處遷於淡水。
    1862年 發表臺灣哺乳類研究史上的開山作品「臺灣的哺乳類」,目前臺灣所知62種哺乳類中,即記錄了18種,其中9種為新品種。並出版「臺灣鳥類學」,對臺灣鳥類研究頗具貢獻。同年,倫敦萬國博覽會設置「臺灣專櫃」,展示了臺灣的自然生態。
    1863年 5月底,斯文豪氏為觀察鳥類並採集植物標本,乘船前往基隆蘇澳;7月更走訪澎湖及恆春海岸。
    1865年 2月,斯文豪氏前往雪山附近進行生物調查,是他在臺灣最後一次較長期的田野調查;4月奉調為英國駐澳門領事館代理領事。
    1875年 因身體狀況不佳返回英國倫敦定居。
    1877年 10月28日因病辭世,享年41歲。"

  • 對臺灣植物極有貢獻的研究者-佐佐木舜一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有鑒於自然資源調查是發展產業政策的基礎,1905年首次展開有組織性的官方植物調查事業,當時以東京帝國大學、林業試驗場、中央研究所林業部、及臺北帝國大學(現為臺灣大學)為主要研究重心。
      佐佐木舜一任職於林業部,是當時植物調查事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於1922年出版了歷時12年調查研究完成的《新高山彙森林植物帶論》,共採集了477種新種植物,更發現其中多達235種臺灣特有種,幾乎佔有一半的數量,明確顯示了臺灣植物社會的特殊性與豐富性。其重要著作尚有《臺灣藥用植物調查報告書》、《綱要臺灣民間藥用植物誌》、《臺灣主要樹木方言集》、《臺灣植物名彙》、《臺灣林業部臘葉館目錄》等。
    ■關於佐佐木舜一
    1888年 8月18日出生於日本大分縣。
    1908年 與川上瀧彌學士旅行於臺灣各地,同時進行植物採集與記錄。
    1912年 編著「大屯山彙植物目錄」。
    1918年 6月任職臺灣總督府技手,專注於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臘葉館擴充與標本蒐集,奠定今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之基礎。
    1923年 編著「草山北投溫泉地森林植物概觀」。
    1928年 出版臺灣植物總目錄「臺灣植物名彙」。
    1930年 出版「臺灣總督府林業部臘葉館目錄」。
    1936~1939年 赴馬來西亞、印度、印尼等地出差,增廣對熱帶植物的見聞。
    1946年 返回日本。
    1961年 9月26與世長辭,享年73歲。

  • 以佐佐木氏命名的臺灣植物

    "臺灣植物中學名冠上佐佐木氏的植物,包含佐佐木月桃、臺灣柿、玉玲花等,而佐佐木氏採集自大屯山區的植物,更包括了過山龍、異葉卷柏、楓香、臺北肺形草、山菊、瓦葦、鄧氏胡頹子、伏石蕨等。
    ■佐佐木月桃
    臺灣特有種/薑科。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約1 公尺。果實紅色。為普來氏月桃的同物異名,現已併稱普來氏月桃(Alpinia pricei)。
    ■臺灣柿
    柿樹科。落葉喬木,花冠頂端呈粉紅色,果實黃色。為臺灣柿的同物異名,現已併稱俄氏柿(Diospyros oldhamii)。
    ■玉玲花
    苦苣苔科。原產於臺灣,莖斜立,單葉對生,卵至卵狀長橢圓形,葉端漸尖;白色花,左右對稱分布於低至中海拔潮濕森林及小山溝中。
    ■過山龍
    石松科。多年生草本,葉針狀,孢子囊穗短於1公分,彎曲下垂。
    ■異葉卷柏
    卷柏科。草本,卵形小葉伏貼莖上,螺旋狀排列。生長在半遮蔭林緣及路邊。
    ■楓香
    金縷梅科。落葉大喬木,葉互生,掌狀三裂成三角形。花期2~3月。"

  • 歷史遺跡之復舊工作

      金包里大路因長期以來的人為活動,在步道沿線留下多處歷史遺跡,隨著時代變遷、環境更迭,這些歷史遺跡常會因自然或人為因素遭受破壞而傾頹、倒塌,甚至消失。為了讓這些極具歷史意義的遺跡得以保存與延續,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成立以來,除陸續進行相關考古研究外,並遵循古法復舊部分厝地、及金包里大路城門,重建許顏橋至城門的石階步道、許顏橋等地,使金包里大路之歷史記憶得以持續流傳。
    ◆堆疊亂石砌石牆
    ◆製作芒草屋頂
    步驟一:架設橫樑→步驟二:鋪底→步驟三:鋪列芒草

  • 金包里大路的聚落遺跡-憨丙厝地

      早期在歷史上一直具有重要地位的金包里大路,隨著人為活動的影響,至今遺留下許多歷史的痕跡,包括厝地、耕地、礦坑、土地公廟等。經考古研究發現,金包里大路的極盛時期約於清領中、後期至日治時期(約18、19世紀),當時此區的各個厝地都具有居住的功能,呈現了散居型聚落的型態,其中「憨丙厝地」可能是當時道路中途的休息站,也就是具有商業行為的小型店舖。
      目前步道沿線林內仍可見早期聚落所遺留下的建築遺跡、牆面,也曾發掘出許多生活用品,如青花瓷、硬陶器破片等遺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為讓歷史的足跡得以延續,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正持續不斷地進行相關歷史及考古研究,亦請您經過各個厝地時不要進入,以避免造成遺跡之破壞。
    ※金包里大路、日人路步道路線圖、高程圖、時程圖。

  • 金包里大路百年大事紀

    ■原住民時期(平埔族凱達格蘭人)
    *是連絡金包里社與毛少翁社聚落間的重要孔道,它曾經是獵徑、聯姻道、物資流通道。
    ■明朝
    1626~1642年,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呈奏西班牙國王的報告提及船運約1萬4,000公斤硫磺。當時由精通提煉硫磺技術的原住民協助開採煉製。臺北州管內指定道路經濟調查書記載,漢商以1張毛氈交換570斤硫磺,並以100斤售5 ~17兩錢轉賣到中國。
    ■清領時期
    1684年 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
    1696年 康熙35年,福州軍火局失火,所存50餘萬斤火藥全毀。
    1697年 康熙36年,郁永河至臺灣北部草山地區(今陽明山區)採硫以供火藥原料之需求,招募匠役與北投社原住民在北投地區進行硫磺開採工作。
    1735~1796年 乾隆元年~60年間,漢人利用此路進入金包里開墾拓殖,成為金包里、北投、士林地區往來的重要道路。
    1828~1861年 道光8年~咸豐11年,建立守磺營地並定期進行巡防(展現清政府對區域資源的控制,具有統治與軍事上的意義)。
    1858年 咸豐8年,6月23日英國人斯文豪(R.Swinhoe)探險踏勘並記述金包里大路。
    1887年 光緒13年,劉銘傳正式奏請將硫磺開放官辦,於是設置全臺磺務總局,開放合法採硫,大油坑由政府直接經營,北投硫磺交由私人生產,但由政府收購並外銷輸出。
    *清領中期以後的軍隊主力由湘軍(俗稱河南勇軍)組成,當時駐守臺灣北部的軍隊,即有一部分駐紮於雞心崙(擎天崗地區),故稱為河南營或番仔營遺址,為河南勇軍駐紮及練兵場所。
    ■日治時期
    1895年 臺灣割讓給日本
    1896年 明治29年,頒佈臺灣礦業規則,開放一般人民開採硫礦,「臺灣產業調查錄」提到大油坑地面上的良礦幾被挖盡,但民眾仍續挖粗礦,並以平鍋熔融法製煉。同年,石門地區許姓茶商許清顏出資築「許顏橋」。
    1897年 明治30年,英商德記合名會社取得大油坑礦權,由馬歇爾經營。
    1897~1898年明治30年~31年,簡大獅盤據北山(今陽明山區)發動武裝抗日,在大屯山、竹子湖一帶與日軍周旋。
    1898年 明治31年9月10日簡大獅在士林芝山岩歸順日軍,並被分配進行燒焿寮-山仔后-山豬湖段的路線開闢。同年,日軍發現其與當地土匪暗地結夥,決定於12月1日展開剿殺行動。
    1900年 明治33年3月29日簡大獅身亡。
    1901年 明治34年,日人重新進行築路工事,並配合等高線測量開闢日人行軍路線,開鑿了可用馬匹拉大砲的砲管道,稱為日人路。
    1903年 明治36年,山仔后至金包里(金山)全長30公里的日人行軍路完成(又稱日人路、砲管路、士林金山道)。
    1924年 大正13年,「臺北州管內指定道路經濟調查書」出版,詳細記載了金山士林道物資往來的情況。
    1926年 昭和元年,「臺北州漁村調查報告書」提及1922年的金包里運送魚貨至大稻埕的方式及運費-擔魚青。
    1928年 昭和3年,「大屯山附近名勝位置圖」標示日人行軍路。
    1934年 昭和9年,設立公營的大嶺牧場,範圍達磺嘴山、七星山、七股山及大坪、內湖等地。
    1935年 昭和10年,大油坑煉製法改良為高溫乾餾法,以原礦放入密閉鍋,鍋內連接氣體回收管,以煤碳燃燒至攝氏500~700度之高溫,蒸發之硫氣經回收管成液狀,再經冷卻製成成品。
    1941年 昭和16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民生物資的供應缺乏,物資改由官方統籌運銷,實行配給制度(憑票配售、憑票購買),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出現擔魚人夜間利用金包里大路私販魚貨,日語稱為「Yamitorihiki,即闇取引,闇指陰暗,取引指交易」,臺灣人簡稱為「走Yami」,即走私交易的意思;此外,日本政府依敵產管理法沒收德記的6個礦區,但大油坑採硫工作照常進行。
    1942年 昭和17年,臺灣體育會主辦「百里強步運動」,自臺北新公園啟程,經山仔后、大嶺(今擎天崗)、金山、淡水,再回到出發點,共二天一夜的100公里競走。
    ■國民政府時期
    1945年 民國34年,臺灣光復。當時擔魚人利用金包里大路沿村叫賣魚貨,稱為「對戶口」。
    1946年 民國35年,頒佈臺灣省礦業法,須本國籍人才得申請,德記礦業經營者變更為林文仁(臺英混血兒)。
    1951年 民國40年,大油坑年產硫200~220公噸。
    1954年 民國43年,臺灣年產硫5,500公噸達到鼎盛期。
    1958年 民國47年,陽金公路開通,擔魚人漸少利用金包里大路。
    1961年 民國50年,拓寬陽金公路頂八煙至大油坑路段,小貨車可進入礦區搬運硫磺塊。
    1983年 民國72年,林衡道先生首將金包里大路稱為「魚路古道」。
    1985年 民國74年,9月16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
    1995年 民國84年,德記礦業停業,大油坑也隨之停採硫磺礦。
    1996年 民國85年,2月10日許顏橋、許顏橋至二層坪石階步道復舊完工。
    1997年 民國86年,3月31日城門、二層坪至城門石階步道復舊完工。11月20日擎天崗遊客服務站完工。
    1998年 民國87年,1月21日憨丙厝地與山豬豐厝地復舊完工。6月30日上磺溪橋停車場完工。
    2002年 民國91年,管理處舉辦「挑魚比賽」活動,重溫昔日挑魚辛勞。
    2006年 民國95年,金包里大路復舊至陽明山國家公園北界一重橋。

  • 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

      陽明山還沒有開闢公路以前,金包里大路是往來金包里(金山)與臺北士林之間的主要交通要道。此步道最早可能是平埔族原住民各社之間往來交通、聯姻的道路。明、清領時期,中國漳州、泉州漢人移民大量移入臺灣,拓荒開墾從平地延展至山區,往來兩地運送漁獲、茶葉、大菁等貨物的人數越來越多,清廷為防止臺灣反清勢力擁兵叛變,遂自中國各省調派「河南勇軍」在臺北府與金包里之間移防駐守,軍隊長期利用於移防兩地之步道則稱為「河南勇路」(河南勇軍的說法有二,一說由於勇軍大部分來自湖南,加上臺語的湖南、河南發音相近,久而久之便唸成河南勇;二說指勇軍為清領時期廣東省珠江流域河南營基地訓練出來的傭兵,故稱之)。至於「大路」一詞,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曾清查臺灣道路,當時所謂的「大路」,是指有鋪列石塊的道路,「小路」屬於泥土路,因此雖稱「金包里大路」,實際上路面狹隘,車馬難以通行。
      到了明治34年(1901年),日本政府為運送砲管之軍事所需,依等高線開闢了順應地勢迂迴前進的「日人路」,又稱為「砲管路」,與原有的金包里大路沿途數次交會,成為今日交錯的步道網路。
    ■金包里大路與日人路差異
    1.金包里大路
    其他名稱:河南勇路、魚路古道
    路線:較直
    坡度:較陡
    使用目的:聯姻、運送貨物、聯絡交通
    2.日人路
    其他名稱:砲管路
    路線:「之」字形迂迴
    坡度:較緩
    使用目的:軍事運輸

  • 棲地變遷與鳥類生態

      "如果我們在樹林裏聽見原本不應該出現在這種環境的白頭翁鳴叫,我們可以合理的懷疑,這片林子一定有某處曾被砍伐,且正處於由草生地演替成小喬木的過渡環境。
      不同的環境,棲息的生物亦截然不同。陽明山區春、夏季的樹林內,原本充斥著與白頭翁同為鵯科的紅嘴黑鵯(紅嘴烏鶖),而平地常見的白頭翁,則占據樹林以外的開闊環境;這種不同棲地的選擇,是物種在演化時,為避免競爭而產生的生態隔離。然而當原本僅適合紅嘴黑鵯棲息的樹林,因外力干擾、破壞,出現適合白頭翁棲息的空曠環境時,白頭翁會很快的入侵,並佔為己有,待植被隨著時間由空曠環境再度還原成樹林後,白頭翁才會退出,讓紅嘴黑鵯再度成為這裏的主人。"

  • 水稻梯田-大路邊田

      路旁這一大片南北縱向的平整階狀坡面,是清領末期至日治以來居住此地的居民所開闢之梯田。梯田被林木分隔成兩區,北為分仔尾、南為埤仔區;南側有水源流入,目前為沼澤地,其水源流往北側分仔尾。
      早期此田地由許仔枝先生負責耕作,種植水稻、蕃薯、竹筍等作物,當時收成後都會擔至八煙與金山等地,交換日常生活所需用品,但因後來地主提高租金,無法負擔地租的許家便遷離此地,改由賴家繼續耕作。隨著產業的興盛與沒落,賴家曾將耕作改為牧牛,但仍不敵大環境與時勢的變化,最後也遷離此處,留下荒蕪的梯田逐漸回歸自然。

  • 鳥類的棲地利用

    陽明山有許多草原與樹林交接的環境,這是鳥類最喜歡的棲息地之一。空曠的環境因為視野廣闊,昆蟲躲藏的環境較少,鳥類覓食成功的機率遠高於鬱閉的樹林;而緊臨在旁的樹林,因為提供較佳的遮蔽環境,成為鳥類遭受攻擊時的躲避場所,這種一邊是糧倉、一邊是掩護所的環境,是鳥類較常棲息的地方,也很適合鳥類的觀察。

  • 土地界線─大石公

    路旁這顆不起眼的大石頭,長久以來被尊稱為「大石公」。早期大石公是草山與金包里等地居民用於劃分道路界線的界石,以南的路段由草山與山豬湖居民負責維護,以北的路段則由金包里居民管理。由於沉重的大石頭不易移動、容易辨別,因此在早期社會時常有以石為界的例子,除了此處之外,紗帽山步道上的「陳何界石」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 擁有120階的百二崁

      "如果您正從金山、八煙方向往擎天崗走,此處長而陡峭的石階,您可能需要稍作休息後,再一鼓作氣往上爬。這裡早年被稱為「百二崁」,據說是因為有120個石階而得名;可以想見早期擔著沉重貨物走過這段路的擔魚人、茶農等,一定是倍感艱辛。為了讓步行者能走得較為舒適,先人以智慧發展出中間鋪著大石、兩側以較小石頭輔助固定的鋪面方式,以符合人的踏步距離與踩踏位置;這種鋪設方式除可以減少背負重物對腳部造成的壓力,更能穩固路基、不易毀壞,您不妨比較金包里大路上幾種不同鋪面型式,走起來的感受是否有所差異?
    ■早期的舖面中間為寬約60公分的大石塊,兩側以兩排較小石塊排列而成。
    ■1970年代拓寬時,是以不規則排列組合鋪設的亂石鋪面。
    ■1990年代整修時,盡量依早期方式鋪設,但採用長方形裁切平整之石材,呈現規則平整的紋理。"

  •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獅子望圓山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是位於擎天崗下的第2層熔岩平臺--「二層坪」(第1層稱為「嶺下坪」)。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賜,塑造了此地外貌略似一隻正注視著遠處圓潤大球、俯臥著的獅子,您看出來了嗎?上方山嶺就如同中式傳統獅子的造型,左側小丘是牠的右前腳,臉部向右回望右側圓形山丘(圓山),頗具趣味。此處由於地理位置較大油坑高,故能眺望其裊裊磺煙,秋季紅色芒花隨磺煙飄散、草浪如銀波萬頃,是絕佳的賞芒地點。

  • 簡大獅與金包里大路城門

      "金包里大路城門,為早期限制人們進入城內軍事要塞所設置的關卡。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予日本,當時各地住民起義抗爭、戰事不斷;臺灣北部武裝抗日軍的首領簡大獅即以北山(今陽明山區)為根據地(傳說他曾在擎天崗廣闢山寨據守為營,並以石塊、木材於此構築城門矮牆,但目前此說尚待考證),然而因實力懸殊,最終不敵日軍,而於明治31年(1898年)在士林芝山岩歸順日軍。日人依簡大獅等人所望,允許他們留在山區,並安排其修築「燒焿寮─山仔后─山豬湖」段道路;但其後簡大獅與當地土匪結夥、遭到日軍察覺,而展開剿殺行動,最終死於明治33年(1900年)。
      隨著事過境遷,當年城門矮牆已毀壞不見蹤跡,現今的城門為1997年重新建造。城門旁的石碑則是大正13年(1924年)日本政府展開造林運動時,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進行樟樹造林之界碑,及光復後之陽明山牧場界碑。"

  • 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金包里大路環境資源概述

      清領末期以來,臺灣流傳著一句臺語俗諺「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形容陽明山特有的氣象與人文景觀,金包里大路是當時與更早以前往來士林與金包里(金山)之間的主要交通要道,亦為聯姻道、運送漁獲、硫磺、茶葉等運輸道;此外,因清領駐守擎天崗地區的河南勇軍,長期移防駐守於臺北府與金包里之間,金包里大路部分路段與此軍事道重疊,因此也有人稱其為河南勇路。
      本路線與日治時期因軍事目的而開闢的日人路多處交錯,兩者的差異在於金包里大路的路線較直、距離短而坡度較陡;日人路則是為運送大砲、馬車通行而沿著等高線開闢,呈「之」字形迂迴繞行,距離較長而平緩。金包里大路自此至天籟登山口全長約5.6公里,惟上磺溪至八煙路段因崩坍嚴重暫不開放通行,由此僅能通抵上磺溪停車場登山口,此段路長約2.3公里,步行單趟約需1小時。